这句谚语不知道是不是中国所特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把做饭吃饭这件事看的像中国这样重要。
自从结婚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和老人住在一起,虽然周末、节假日的时候也时常下厨,晒晒厨艺,但是并未体会到一日三餐带给自己的压力。今年下半年由于孩子升学,我们这个小家庭终于独立出来了。而自己也终于对一日三餐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实不管是对一件事,还是一个人,判断他或是它是否重要,只要看一下他或是它占用你多长时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尤其是当下这个社会,时间比金钱显得更加贵重。
每天早上,六点钟的闹钟,起床以后,顾不上洗脸刷牙,先把鸡蛋或是粥下锅,趁着煮饭的空隙再去洗漱,回来以后再准备一点孩子爱吃的食材,或是煎一块牛排,或是烤一根烤肠,或是提前准备的卤蛋,再搭配上水果。忙忙碌碌半小时,准备起一份勉强算的***格的早餐。六点半准时叫孩子起床。
晚上下班后,驱车回家的路上脑子里想一下晚上做什么,家里有什么菜和肉,还需要买什么。把车停在楼下,先去菜市场逛一圈,把材料购置齐全。回家后,便开始忙乎起来,若是吃米饭的话,先把米饭下锅,趁着冰箱里的肉解冻的时间,抓紧把菜洗好、切好,然后煎炒烹炸,一顿忙活。从五点下班,到吃上晚饭,差不多就要一个多小时。
如果是周末,中午这一顿大餐或许就要用掉一上午的时间,起早去菜市场选购食材,是准备炖个排骨,还是焖个海鱼,基本上一上午便一直在厨房里忙乎了。
若是再加上刷锅刷碗、收拾厨房的时间,那么一天中用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时间就更多了。
当在一件事情上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这件事就不仅仅是事情本身那么简单了,势必会牵扯到我们的情感和态度,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文化,进而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的吃的文化,在中国已经不胜枚举了。不论是过年、中秋的团圆饭,还是欢迎或是分别的宴会,吃饭都不再仅仅是吃饭。甚至上升到钟鸣鼎食、祭祀典礼的政治层面。
抛开大的方面不说,单就说寻常百姓家的一粥一饭,不论是父母给孩子做的营养餐,还是小两口你一口我一口的甜蜜宴,或是儿女孝敬父母的一顿可口菜肴。更多时候吃的不是口味,也不是营养,而是融入到饭菜里的那份真情真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被吟诵了数百年。如今已经被制作精良的成衣制品取代。外卖、预制菜不知是不是也会取代厨房里的一日三餐。当我们还在纠结它们是否卫生、健康的时候,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它们对我们的深层次影响。
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无数的便捷,解放了我们,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可是究竟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