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0270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8-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说起岳飞这个名字,那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作为中兴四将之首,绍兴十年(1140),挥师北伐,大小战争所向披靡,先后收复洛阳、郑州等地,又于郾城等地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可谓是南宋众人皆知的杰出将领。而令人气愤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宋高宗却一意求和,加上奸臣**的挑拨,导致岳飞孤立无援,被迫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惨遭**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今杭州)风波亭,一生豪气冲天的英雄就这样化为白骨,让人扼腕叹息。但他以一己之力挽救一朝于倾覆的英雄事迹,即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民族英雄岳飞虽然已身化白骨,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万古长青,如明灯一般指引我们走出精神洼地,奔赴群山之巅。
关于岳飞,我们总会想起“岳母刺字”的故事。据说岳飞少年时期,性格温厚、武艺精湛、志向远大。金灭辽后,大肆南侵攻打南宋,岳飞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亡的惨状,意欲投身抗金大业中。又担心老母妻儿兵乱中难保自身安全。在这忠孝两难全之际,岳飞的母亲姚氏深明大义,积极鼓舞他投身抗金前线,报效国家。并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才成就了后来的民族英雄岳飞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岳飞时刻铭记母亲的教导,这也成为他终身遵奉的信条。
可实际上,岳飞背上刺的并不是“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其实是一种误传。那么岳飞背上刺的究竟是哪四个字呢?这四个字是岳母刺的吗?这四个字又为什么会遭到误传呢?
其实,岳飞背上刺的是“尽忠报国”四个字,与“精忠报国”只一字之差。岳飞刺字这个故事最初见于元人编的《宋史本传》,这本书上说“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可见,岳飞背上确实是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但即便在这本书里,也没有提到岳飞背上的字是岳母刺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宋朝“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用以明志。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岳飞背上是刺了字的,并且他背上刺的是“尽忠报国”四个字,而非“精忠报国”。
至于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和野史上都没有记载。“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朝的乾隆年间,《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里“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这本书在叙述岳母刺字的故事时,具体而详细,戏剧化特征明显。可见该书的作者是按前朝“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和艺术加工进行虚构的,而并非历史事实。所以说,历史上,并没有“岳母刺字”的记载,所谓“岳母刺字”,不过是后世人们为了赞扬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虚构出来的故事。
那么岳飞背上的字又是从何时开始演变成“精忠报国”四个字的呢?这就要从宋高宗说起了。岳飞参加抗金之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领导岳家军打得金军节节败退。岳飞领导岳家军收复了许多领土,朝野上下对岳飞一片称赞之声。宋高宗也因此龙颜大悦,特意命人给岳家军制作了一面军旗,上面写着“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因此有学者认为,后来传颂的“精忠报国”实际上是受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的误导。由此可见,“岳母刺精忠报国”的故事,实际上是后世人为了缅怀抗金名将岳飞,虚构出来的故事,以此宣扬他的爱国主义和忠于国家的精神。
无论如何,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无论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都是对岳飞的最高赞誉,都是对岳飞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勇精神的肯定。在那“精忠报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忠勇将士岳飞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思,游移着媚上嫉贤的佞臣**的闪烁眼神,缥缈着不配为君的宋高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无辜为青山所埋的民族英雄岳飞,时间会记得,历史和人民都会记得。穿过时间长河,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岳飞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民族依然需要英雄,向英雄致敬,是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正是这些英雄,才让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英雄是一个民族的丰碑,是我们的民族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