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作为一名80后,我所接受的价值观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时求学之路被描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那土里刨食的父母曾反复提醒我:“咱家没有别的出路,只能靠学习,如果你不想回农村种地,那就努力考上大学”。他们之所以这样教育我,或许是格局不高,但我更相信是出于对后代能过上更有尊严生活的期盼。我的高三语文老师曾不厌其烦地勉励我们:“全省30万考生,你分数提高1分,位次将压过数百甚至上千人”,我知道,分数的尽头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工作机会可以有,但体面工作的机会却不多。 或许人生经历局限了我的认知,亦或是半生打拼仍未给子女留下足以养尊处优的财富和地位,所以至今我仍然坚信上学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捷径,尽管这捷径异常艰辛。在我求学的年代,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被誉为美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被认为是至理——而这也正是流传千百年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寒窗苦读是入世前必然的修炼过程,这就像吃饭睡觉呼吸一样自然,对此我深信不疑。尽管我的观念终究会偏于保守而做不到事事与时俱进,但至少在个人努力与个人成功的关系上,我自认为还是可以做到逻辑自洽的。 我不是不明白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注重广度,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懂得,步入社会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素质或许更重要。但我更知道,我的后代出生时并没有含着金钥匙,摆在孩子面前最清晰的选择只有学习这条路——这条大学毕业前社会上最公平的路,如果迈不过这道门槛,其他一切终将是枉然。学习是1,其他的素质是1后面的0。所以,所谓快乐成长、拓展生命宽度什么的,目前我已无力顾及,先迈过中考、高考这两道门槛再说。所谓的快乐的人生还是等到大学毕业找到称心工作后再争取吧。曾经全省三十万考生,现如今已超七八十万吧?单是这个数字就让人焦虑得快乐不起来。 当你的视野内只有一条路时,只能坚持走下去,哪怕前途迷雾蒙蒙,因为我的家庭无力承受选择失误而失败的后果。为了可把握的预期,我宁愿放弃那个未来可能一片光明却有着极大不确定性的选择,因为我的孩子没有试错的机会。 说到底我还是不敢给我的孩子减负。 这个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越要解决某个问题,问题反而越会变本加厉地反扑。补习这件事亦是如此,当下正有越演愈烈之势。中考,50%的孩子没机会读高中,意味着与高等教育无缘,也意味着孩子的学历将不会比我和妻子高,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专家们的话有道理,事情与己无关时怎么说都行,我想知道专家们是否会心甘情愿地送自己的子女读职业学校?对了,专家们的子女可能早就考上了大学,或许还是名校!只要依分数选拔人才的规则不变,中高考的竞争性质就没变,家长就不可能放下对补习的执念。谁会放弃让孩子深造的机会?那些底层普通人历尽艰辛终成正果的励志鸡汤,听听罢了,压根就不具有普遍性。赞美苦难中的逆袭没有错,但不要淡化苦难的残酷,王朔说过: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底层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去愚弄底层人。 我非常理解当下缺少高素质产业工人的现实,也懂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明白现行政策的良苦用心,并坚信将来产业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一定会更好。但我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也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局,我所有的,只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培养好自己子女的人之常情,是的,在培养子女方面我很自私。大道理谁都懂,但不一定会做,时代的宏大叙事会让我心潮澎湃,但不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我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标一定会实现,政策红利一定会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惠及将来的每一名学子,但眼下这一代,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