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小米的成功绝不是产品与技术的成功,而是营销推广的成功,小米不仅没有跳出“营销主导型企业”的窠臼,甚至将互联网营销推向了极致。过,则不及。 回看过去几年,雷军一直沉湎于高性价比(实为廉价)带来的小米产品销量猛增的喜悦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对盛世危机的忧虑,更没有看到他为小米品牌再造做出什么。 过去五年,雷军有意无意地犯下了两个疏忽(姑且不称之为“错误”吧):一是没有趁小米形势大好的时候,将小米从营销主导型企业往技术主导型企业(我们俗称的“科技型企业”)方向转型;二是没有及时对小米品牌实施形象提升,而是任由其在廉价的路上一直滑行。 营销主导型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动,因为缺乏支撑企业持续向前的动力——产品与技术。小米、乐视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技术主导型企业刚好相反,前期跑得慢后期跑得快,因为它前期埋头于技术攻关,一旦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则企业很容易获得后续支撑力。华为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营销主导型模式情有独钟?因为这类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过于强烈,企业**境界不够高;还有就是信奉“天下功夫无快不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内在成长规律,你必须尊重这个内在规律,揠苗助长只会让苗死得更快。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一年甚或半年发布一款极具创新性(甚至有企业不惜使用“革命性”、“颠覆性”这类令人咂舌的形容词)产品,如果我们五年、十年之后回头看它们推出的所谓“创新”性产品,你会发现竟然没有一款产品沉淀在你脑子里,其技术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重大创新。 基础技术、原创技术、重大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艰苦攻关很难出成果。为什么中国企业鲜有革命性产品问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普遍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意志,我们总幻想着今天投入明天就有收获,焦急的心态不可能出重大创新。我为什么一直对华为抱持敬重的心态?在我看来华为是中国极少数具备国际企业思维的中国企业,任正非“28年只进攻一个城墙口”的精神意志,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不具备。 更有一些企业幻想用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显得很幼稚了。至此,我猛然想起一个故事:当年,**对沙特国王夸口说他能打败敌人,国王问他用什么打败敌人?他说“用真主的力量。” 今天,在经历了差不多长达十年的互联网崇拜之后,互联网热潮终于显现出退潮的迹象。乐视引入168亿元战略投资却拉不出一个涨停板,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互联网的风停下来,当年那些借助风势飞起来的猪怎么办?这是我担心2017年有可能是乐视、小米“本命年”的原因。 目前,互联网可用来传播的话语资源已被厂家挖掘殆尽,除“农村电商”之外互联网可以拿来炒作的话题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公众对互联网的兴趣正在逐步从互联网向“硬件”、“实体经济”、“工业4.0”、“中国制造”转移。遗憾的是,对此互联网精英们对此并无觉察。有心人已经发现,2017年以来,媒体关于乐视和小米的报道,明显少了很多。 还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因素也将影响人们的判断,主流国家都在将发展实体经济与制造作为未来发力重点,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而德国、日本一直如此。 当雷军替华为担心的时候,我建议他不妨多替自己想一想,如何突破小米成长乏力的困局?我的建议是:向科技型企业转型。这是小米唯一正确的选择。 (作者为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