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家卧龙村与夏家卧龙村所在地三面环山,且山高夼深,较闭塞,被称为“窝窿”(志书上写作“窝落”,笔者认为不妥)。明朝两个村庄建立时,取“窝窿”同音字雅化为“卧龙”。明朝末年初姓人来建“初家卧龙村”,简称“初家村”,过去也叫西卧龙。初家卧龙村东、北、西三面环山,东有小东山(小东山的东面是峰山),北面是塔山余脉,西有荆子山。有人根据这个地理特点,演义出一条卧龙:峰山是龙头,塔山是龙脊,荆子山是龙尾,初家、夏家两村位于龙腹。1977年时全村306户,1225人,2016年510户,1420人。明末时,初氏最早自芝罘岛大疃村迁来,但后来人丁不旺,现在只有不到20户。大部分姓氏于清朝及民国时迁来。王、邹、于、栾、侯、任、郭、初八姓人口较多,被称为初家村“八大姓”,王氏来自福山县山北头村,邹氏来自福山县山后邹家村,于氏来自福山县南塗山村,栾氏来自福山县栾家疃村,侯氏来自东北,任氏来自莱山镇河北村,郭氏不详。明朝末年夏姓人来此建“夏家卧龙村”,简称“夏家村”,过去也叫东卧龙。夏家村东北有蛤蟆石山,因山上有巨石形似蟾而得名,山主体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0.7公里,海拔257米。蛤蟆石山北有鸡爪夼、双顶夼。村东有光滑山、葫芦头山、官帽子山,村东南有峰山。村东原来有一条小河,有多条支流,均发源于村北塔山山系。30年代末时全村95户,2016年600户,1740人。夏家村的坐地户是高氏,现已绝嗣。明末时黄务村一韩姓商人在北京做买卖,回来后将自己的夏姓仆人安置在北面山上,建夏家村,该支夏氏也绝嗣。现在村里的主要姓氏有王、夏、牟、杜等,多是明末清初时迁居此地的。王氏有多支,有从“小云南”来的,有从小沙埠村来的;夏氏(不是建夏家卧龙村的那支)来自“小云南”或河南省;牟氏于清初时自芝水村迁入;杜氏祖籍黄县,明朝中前期迁入堡后刘家村,明末迁入夏家村。其他姓氏多是清末及民国民间迁入的,其中不少是鲁南、苏北一带的难民,来到夏家村后为村民管理果树,有的被园主安置在北山的果园中狭小的房子里居住。这里离村庄有1公里,有井有河,住户很分散,土改时有20多户,后发展到40多户,大集体时单独成立生产队,80年代时迁下山了一部分,剩下的住户直到2018年修塔山南路时才下山。由于山地多,两个村的果业都很发达。自清末起,他们就开始大规模栽植苹果,当时大多数村民户都有果园,不少户的果园多达几十亩,到合作化时,初家村有1500多亩果园,夏家村有500多亩,都是烟台果业最发达的村庄,也是福山县有名的“疙瘩乡”(疙瘩即苹果)。其中苹果占95%,还有少量梨和桃,当时苹果品种以中苹、伏花皮、本地花红等本地品种为主,还有少量青香蕉、红香蕉等西洋品种,青、红香蕉最有名。新中国成立前至1956年,两个村都有苹果市场,每年到了苹果采摘季节,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80年代前,两个村都有少量大樱桃栽植。生产责任制后,夏家村是芝罘区最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大樱桃的村庄,当时全村共栽植大樱桃600多亩,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还组织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后来初家村大樱桃栽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夏家、初家二村所产的大樱桃色泽亮丽,果大味美,是芝罘区拳头产品,从不愁销路,销售商直接到园里收购。后来部分果农又不断将大樱桃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