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带着一家老小游的京城,环球影城、颐和园、故宫、圆明园,主要是兼顾孩子老人的爱好。
这次去北京出差,借机一个人逛逛,去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国博是第一站,趁着正好是工作日的机会终于预约上了。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几个字读起来普普通通,远没有其他博物馆“一眼三千年”“惊艳全天下”之类的宣传语显得高大上。
可越是“基本”的东西,越是珍贵。玉猪龙、陶鹰鼎(背手溜达鸡)、何尊、四羊方尊、后母戊鼎、击鼓说唱俑……历史课本里一件件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一一呈现在眼前,从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
“基本”两个字确实是实至名归,虽然是历史造就了这些文物,但是从现如今的视角看,正是这一件件历史文物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到历史的一瞥,才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在书籍文字记录之前。
新石器时代的玉猪龙、陶鹰鼎,让我们知道了远古时期古人带着宗教信仰和图腾文化的审美,而不是野人般的粗鲁野蛮,这是对那个时代最“基本”的认识。
殷商时期的件件青铜重器,让我们知道了这个时期人们对国家意识的重视和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对商朝最“基本”的认识。
周王朝的一件件精美礼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礼制的形成,这是我们对周朝最“基本”的认识。
两汉时期的一件件佛像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汉朝尤其是后期民间百姓生活苦难,寻求精神寄托的现象,这是我们对汉朝最“基本”的认识。
唐朝的骆驼载乐俑,让我们看到了唐王朝万朝来贺时的盛景,宋代的精美瓷器,让我们领略到了宋朝的清雅......
国博的基本陈列馆是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排列的,从古至今。一开始看的比较仔细,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没听讲解,但是仍在每一件文物面前驻足端详,仔细感受属于那个朝代的韵味,聆听属于那个朝代是声音。
走到最后明清展厅,速度便加快了很多,走马观花的一扫而过。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和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朝代离我们距离较近,有很多其他的信息和资料流传下来,让我对它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反而少了那份神秘感。
同时,明清时代这些御用文物虽然一件件精美异常,但是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就如看惯了儿童的涂鸦或是寻常百姓的随笔记录,突然看到专业画家的画作或是作家的著作,有些难以适从。
不过依旧不能阻碍他们的火爆,随着如今博物馆热度的兴起,各种文物也受到人们的追捧,最后一个展馆里面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便是整个国博里最火爆的一件,排队观看拍照的队伍从明清展厅一直排到了上个朝代。
我匆匆撇了一眼便过去了,没有去凑这个热闹。后面参观过凤冠的出土地—万历皇帝的定陵之后,才发现我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这是后话,暂先不提。
说到这里,又突然想起另外一个话题。不同于如今的信息泛滥,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前,文字极为珍贵。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都十分不易,能流传至今更是“一字千金”。三星堆发掘了数十年,依然一字难求。
利簋上的“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让我们对武王伐纣这一只存在于史书上的历史事件有了确凿的证据和时间线索。何尊上的“宅兹中国”,让我们知道了中国一词的来源和意义。
其实信息就是这样,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冗余繁多的信息反而会混淆我们的视听、浪费我们的精力。让我们难以看清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时间是个好东西,能够帮我们冲刷掉许多陈杂,但是随着如今科技的进步,留下来的信息依旧会很庞大。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分辨、去筛选。
心中不断沉思,如果把当今社会也作为一个展厅,又有哪些最“基本”的东西值得放在展台上?
从最后一个展馆出来,身心俱疲,外面是熙熙攘攘的文创用品区。对面则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诗词《沁园春·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来是我多虑了。

玉猪龙
陶鹰鼎
利簋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击鼓说唱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