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hireley 于 2019-3-19 14:16 编辑
痕迹化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科学适度的痕迹化管理,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运用痕迹化管理开展工作过程中,把好经念歪了。有媒体报道,浙江某乡镇干部手机上普遍装有七八个工作APP和20多个工作类微信公众号,每天若要认真完成所有“留痕”任务,得耗费两小时;基层干部到居民家里走访,需要跟贫困户合影上传,再让居民、楼长签字确认,本来是去做好事,结果却像是去扰民;开一次干部大会,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更换不同的会标,只为考核工作留下痕迹资料。 痕迹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励干部切实履职,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但“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档案等形形色色的“过度留痕”乱象,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了真正的群众工作。 “过度留痕”现象为何蔓延?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有的党员干部奉行只唯上不唯实的政绩观、权力观,唯“领导重视”而行事,将群众利益诉求抛在一边;有的党员干部怕担风险,不切实际地要求所有工作环节都有痕印证、有迹可查;有的单位在运用考核“指挥棒”时没有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 《通知》围绕为基层减负,聚焦“四个着力”,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 不能再“以痕迹论英雄”“靠台账评优劣”,只有把干部从“过度留痕”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实实在在干事创业,切切实实担当作为,才能真正服务群众,造福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