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我买了套建筑面积135㎡的房子,除了开发商赠送的阳台外,套内面积只有110㎡。房子单价过万,这25万是不是打水漂了? ”网友小A最近发帖吐槽:他交房时发现所谓的大房子完全就是“虚胖”,房子带来的“缩水感”让他觉得自己被坑了。
其实,房子并没有缩水,这部分的“消失”的面积每天都在为小A提供服务,只不过你没搞清楚买房时“公摊面积”罢了。
今天小编就来扒一扒“公摊”背后的秘密:公摊到底包括哪些啥?究竟多大面积才合适?钱花在公摊上真的“打水漂”了吗?
一、原来你是这样的公摊!
在买房子的过程中,公摊面积算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建筑面积。简单来说,公摊就是不属于你,却还要掏钱的面积。
举个栗子,假设你买了一套100㎡的高层住宅,实际使用面积只有80㎡左右,这个100㎡是指的建筑面积,其中还包括公摊面积。
在一个小区里,公摊面积除了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还包括整幢楼服务的管理用房和公共用房的建筑面积、单元与公共建筑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计入套内建筑面积之外的共用墙体面积。 此处要划重点!这些地方不能计入公摊面积:仓库、地下车库、供暖锅炉房、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售房单位自营、自用的房屋、管理用房等。
二、公摊面积应该怎么算?
不少童鞋在买房时,往往只Care得房率的多少,不会计算公摊面积的大小,到头来损失的都是白花花的票子啊。那公摊面积应该怎么算呢?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个公式,数学不好的童鞋可能要多花几分钟。
公摊面积=公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公摊系数=总公共分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总套数)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这个公式看似非常简单,然而最让人一头雾水的就是公摊系数。公摊系数通常是开发商宣传自己楼盘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在签订购房合同时多留一个心眼,上面会注明房屋的公摊系数范围。
目前公摊系数没有明文规定,但就小编混迹地产江湖多年的经验来说,大多数情况下,6层以下的住宅公摊系数5-8%算合理;7-11层的住宅公摊系数8-15%算合理;12-33层的住宅公摊系数15-25%算合理。
三、公摊面积是越小越好吗? 即使买了大面积的房子,却不一定就能住上大面积的房子,想想确实心塞塞……但“让人伤心”的公摊真的是越小越好吗?
其实呢,公摊面积太小,看似是得房率高了,但是相应的电梯井、楼梯间、公共大厅、垃圾站这些与你以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就变小了,居住舒适度上就打折扣了。
一般来说,降低公摊一般有这几种做法。首先,降低楼梯宽度或者走道宽度,有些楼梯宽度甚至无法并排走两个人,居住体验会很糟糕。其次,同样建筑面积的一栋楼,一梯两户的板式楼和一梯六户、八户的塔楼,差别就在于你等电梯的时间。
看到这儿,单纯的你会问既然公摊不是越小越好,为什么市面上还有“零公摊”的楼盘?不得不说,开发商的套路实在太深,它只是将赠送了的露台、飘窗之类的面积与公摊面积“相抵”,变成了所谓的“零公摊”。不过国家对哪些面积要计入公摊已经有明文规定,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零公摊”住宅是根本不存在的。
写到最后,小编觉得,公摊面积真的太有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