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490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3 16:2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什么是全身运动【GMS】
GMs是最时常出现和最复杂的一种自发性运动模式,最早出现于妊娠9周的胎儿直至出生后5到6个月。
GMs指整个身体参与的运动,指臂、腿、颈和躯干以变化运动顺序的方式参与这种全身运动。在运动强度、力量和速度方面具有高低起伏的变化,运动的开始和结束具有渐进性。沿四肢轴线的旋转和运动方向的轻微改变使整个运动流畅优美并产生一种复杂多变的印象。
胎儿期的全身运动
1.第8周:已经开始出现全身运动,易惊、打嗝。
2.第9周:出现了最初的呼吸运动,独立的胳膊、腿的运动
3.第10周:出现了头的前屈、后仰,张开下颌。
4.第12周:可以屈手指,打呵欠
5.第13周:独立的手指运动,伸舌
6.第14周:吸吮和吞咽
7.第16周:慢速动眼活动
8.第20周:快速动眼活动
在正常的脑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不断增多,在孕期20周时,神经细胞的数量达到高峰,到出生时40周减少一半,正常的脑发育存在程序性凋亡,如人为阻止正常的程序性凋亡,即出现脑发育异常。
出生后,健康婴儿的自发运动,使自身的突触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正常脑部发育存在细胞的程序性凋亡
GMs的产生
最可能受脑干上中枢神经组织控制产生,但形成正常的GMs需脑部其它组织神经纤维的调节。
反射发育: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原始反射)。是人类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多于生后2-6月内消失。
觅食反射
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如果原始反射在该出现的时间不出现,该消失的时候
不消失,或两侧持续不对称,表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出生后逐渐稳定的反射,包括浅反射与腱反射,是终身存在的反射。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开始逐渐引出肱二头肌、膝腱、跟腱反射。
这些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都提示神经损伤。
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
2岁以下的正常小儿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无临床意义。2岁后出现阳性或不对称提示锥体束损伤。
出生后逐渐建立,终身存在的反射
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关系,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例如颈立直反射、躯干立直反射、降落伞反射。
平衡反应:完成平衡反应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还需要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综合作用才能完成。如:坐位倾斜反应、立位倾斜反应。
感知觉的发育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感知觉发育是宝宝未来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是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基础。
感知觉的发育
视感知觉发育
听感知觉发育
味觉和嗅觉发育
皮肤感觉发育
感觉统合
是指脑对个体从视、听、嗅、触、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
感觉统合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脑必须以灵活、不断变换的方式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比较、选择、联系、增强或抑制,做出综合判断,形成可执行的指令。分为低位统合、高位统合。
高位统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感觉统合,而是感知觉统合,是个体高效有序进行学习、创造等复杂内外活动的基础。协调整合。
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压觉信息、味觉嗅觉信息、本体感信息、前庭觉信息——脑干、小脑等对输入、输出的信息进行组织整合——大脑对低位中枢投射的信息加以比较、解释、联系和统整,形成决策,并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
人类感觉统合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胚胎发展期,胎儿在母亲躯体的活动的影响下以及自身胎位的变动和调整,胎儿的触觉、前庭平衡、本体感觉以及听觉就已经在发展。分娩的过程中,胎儿反复接受子宫收缩的挤压,完成多种体位变化,实际上就是非常系统的、高强度的统合训练。出生后,主动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从单纯的感觉刺激发展到初级感觉统合,手眼协调、身体双侧的协调、有意识的活动在,进一步发展为大脑皮质的高级感觉统合,即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形成感觉—认知—运动功能的高级行为模式。
感知觉的发育的各个阶段
初级感觉统合阶段(3岁前)
中级感觉统合阶段(3-7岁)
高级感觉统合阶段(7岁—青春期)
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与神经系统发育练习密切。
包括粗大运动发育、精细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在前,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原始发射的发育、存在和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
立直反射、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每个宝宝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处于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
所有宝宝的运动发育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
粗大运动的发育:姿势控制、运动发育
头的控制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
坐位姿势运动发育
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步行姿势运动发育
精细运动发育:
手功能发育
抓握动作的发育
双手协调动作发育
生活自理动作的发育
绘画动作的发育
手的知觉功能发育
视觉功能的发育
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
语言发育
包括发音、理解、表达与交流。
1.语言理解的发育:渐进的过程
出生时对声音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逐渐识别经常接触的人和物的声音—将声音和某个事物相联系—8、9月时理解成人简单的语言,做出表示语言的行为和手势—1岁时听到物体的名称时,能确定所指的对象,理解事物的名称,用手指出来—说有意义的词。
2.构音能力的发育
儿童的构音能力的发育是有规律的、有先后顺序的渐进过程。0-1月时的啼哭往往具有升频或降频;2月时发出一系列的咕咕声;4月左右可以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6月-1岁,发出音节的种类逐渐增多;1岁后开始进入语言的系统发展阶段;5岁时应掌握普通话的基本发音;6岁时可以流畅的表达意思、说话。
3.语言表达的发育
(1)词汇表达的发育
(2)语法的发育
(3)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幼儿初期表达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语言的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手势和表情。3岁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独立性的成长,获得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及意愿。逐渐的可以表达自己的体会、经验、印象。
4.内部语言的发育
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声的、简略和压缩的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外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内部语言就会自然派生出来,即“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
5.语言处理过程的发育特征
宝宝在未能自己表达之前,就能理解大人说的话。8月-3岁之间,语言的理解能力会比语言的表达能力提前发育数月。语言的理解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