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个小时飞机,看着孩子我就心疼。” 李嘉带着几个月的孩子回到了中国。没想到事情更多了:“为啥不用母乳喂养非要用奶粉呢?那样对孩子不好!”、“给孩子多捂点,你这样孩子会着凉的”、“你别用化妆品,这样损害身体还怎么让孩子吃奶?”……
亲戚们的各种“建议”让李嘉应接不暇,她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的孩子并不是自己做主的,这些亲戚们个个儿都有无数的道理。最终,李嘉还是在亲戚们的议论声中回到了法国。
其实,亲戚们的“建议”大多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虽然有些并不符合现在的科学养儿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关心往往会被认为“多管闲事儿”,其实,反过来想,他们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起来。在面对养儿观念的不同看法时,不妨听一下是否有道理,如果不合适自己的情况,不理也就是了,相互理解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我一年赚多少?为啥要告诉你?”
梁书亭是一个澳大利亚华裔,早年间他的父亲漂洋过海来澳,靠一家广式茶餐厅闯出一片天下,梁书亭目前在一家外企做土木方面的工作。
每年过年,父亲总会和全家人一起回到广东,和大家族一起过年,每当这时,梁书亭就有些犯难。国内的亲戚们每年才见面一次,虽然每次回去都很风光,亲戚们轮流着大摆筵席招待他们这些远在海外的亲人们,但在饭桌上总会被问到很多涉及隐私的问题。
最让他觉得无法回答的就是:“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在他说“平均水平”之后,对方还会一直问,最后他只能借故离开饭桌。“难道薪水不是隐私吗?一直追问让我觉得非常尴尬”, 梁书亭害怕的问题还有“为什么不生孩子?”,“有时候我觉得我像一个犯人,被一次一次地审问”, 梁书亭说。
在中国听起来比较普遍的聊天方式,或许在别的文化环境中,是一个不想被别人过问的隐私。小侨的亲戚们在过年的时候也会问小侨相同的问题,更多时候不是真的想打听出你的“身家”,而是想与你沟通却未找到合适的方式。海外的华侨华人们如果被这些问题困扰,不妨在聊天的时候转移一下注意力,聊一聊美食、旅游等话题,相信对方也很想同你有一个愉快的聊天。
“他虽然是我的亲戚,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帮助他”
Lisa是美国的华人大学生,之前,父母亲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在她12岁的时候把她接了过来。
让她烦恼的是,国内的亲戚们,比如表姐、表妹、堂弟们总会让她帮忙买很多商品,因为汇率的关系,在结算钱的方面也引发了一些小矛盾,让她苦恼不已。暑假的时候,她们家就成为了亲戚们的“度假村”,她还被父母安排做免费的向导,一个景点逛了好多次。
“我跟美国的朋友们讨论这些问题,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说亲戚们太干涉我们的生活了,可是父母不听,总觉得一家人不要太计较。”Lisa觉得苦不堪言。今年9月,堂弟来美国留学,父母给她布置了新任务:帮堂弟熟悉美国环境,认识新的朋友。“虽然我们是亲戚,但我一定要帮助他吗?每次都好麻烦,真的很辛苦。”
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更注重家族观念,Lisa的问题可能很多在外国生活的华侨华人都遇到过。大家族中互相提携帮忙,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很正常,但在西方,就有可能超越了某种界限。而海外华侨华人们生活在两种文化的交界处,非常尴尬。
其实,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沟通理解是唯一的方式。没有孰对孰错,只有理解和不理解。两种文化环境中交往的人,本来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执拗不偏见,寻找两全其美的平衡点。(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