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908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12-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4-6 13:4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既不“接地气”又非“高大上”小海归职场竞争力不足?
“应该放下思想包袱,抓住机会凸显自身优势”
非名校毕业的Wind认为,自己这样的“小海归”在中国求职面临重重困难。“‘小海归’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上特别不受待见,我们既不像国内的毕业生那么接地气,又不像名校的‘大海归’那么‘高大上’,在面试官眼里压根没有优势。”他说。
对此,Kim一针见血地指出,“海归”这种自怨自艾的表现更多源于“想象”,而非事实。“每个毕业生都会面临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转型,也会面对适应公司体制、与同事相处等问题。这个时候不要把困难归咎于‘海归’的标签,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冯娇为“小海归”鸣不平:“在我看来,认为‘海归’眼高手低是比较武断的判断。大多数‘海归’在海外受到的教育很不错,但他们(在求职遭遇否定时)不会跳出来为自己辩解。”
“据我们了解,如今的‘海归’和人们的固有印象不一样,他们对薪金的要求不高,在4000元至6000元人民币之间,但被拒绝的概率相当高。事实上,返华半年以上的‘海归’,只有约50%找到了工作。半年没有工作,不仅是经济损失,也对求职者的心态造成不利影响,他们最后只好草草找个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来做。”在Kim看来,“海归”应聘时应该放下思想包袱,抓住机会凸显自己的优势。
Kim说:“我接触的‘海归’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有浓重的海外生活情结,更关注生活环境、公司品牌以及硬件条件,常被人形容为‘高不成低不就’;第二类‘海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会沉浸下来从基础开始做起,海外求学经历让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能主动找方法、资源进修。想要在职场获得成功,就要驱动自己成为第二类人。”
从外企或成熟企业入手 充分了解招聘方需求
细节决定成败 简历照片要突出“专业性”
在Kim看来,“海归”大可不必为求职过于烦恼,“企业HR面试时对‘海归’背景其实并不看重,他们更关心的是你的学历、经历是否与招聘岗位匹配。仔细想来,‘海归’其实具有很多优势——他们的抗压性更突出,自理自立能力也更强,再加上外语、专业优势等,只要找对方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窄。”
Kim说:“面试时,HR最看重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求职者的稳定性——能不能踏实工作;第二是你的专业基础能力,是不是‘科班出身’。大多数HR先入为主地认为‘海归’的英语不错,因此这样的人才更加受到外企的欢迎,毕竟他们在企业文化、语言方面的适应性更强。”
Kim还给出了两大求职建议,供“小海归”们参考:
第一,求职应该从外资公司或比较成熟的企业入手。充分了解对方的招聘需求、职位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个人经历介绍。在面试中要表达出对这个职位的强烈意愿,表现出看好这个职位,看好这个平台。如果面试官问到未来想做什么,答案如果是没想好,那自然不会获得机会。
第二,简历上的工作经验不必写太多,否则会有吹牛之嫌。最好把相关职业履历稍微提一下,再把相应的教育背景强化一下,这样更利于用简历争取到面试机会。
此外,Kim强调,简历中的照片也是重要的细节。“很多学生喜欢用照片展现自己的性格或生活,事实上,那些抱着狗、在外旅行的照片对找工作毫无益处。照片也好,简历也好,一定要简洁大方,突出自己的‘专业性’。”
冯娇表示,求职前进行职业测评、求职培训,会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会“让你的努力更有目标”。
“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找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去和他们沟通,了解企业内部的信息,这样更有利于求职者有的放矢。”冯娇表示:“在用人机制方面,外企相对比较完善,所有流程都是标准化的,对‘海归’来说可能更能适应,也容易准备。至于国企和初创企业,如果不了解内部信息,就只能去碰碰运气。”(环球网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