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搜索
查看: 614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择园交流] 3岁看大,问题宝宝,妈妈如何对付!持续更新,请关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whcarter 于 2015-5-13 13:53 编辑

我也是一个宝妈,从怀孕时开始整天泡在论坛里面和妈妈们交流孕期的经验,现在宝宝三岁了,我知道这个年龄非常的重要,相对的宝宝也确实在今年开始出现各种的问题,估计很多的问题宝妈们也一定遇到过,我也知道三岁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俗语有言:“3岁看大。意思是,从一个人3岁左右的状态就能看到他成年后的状况,我也买了很多的书才学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很有帮助,之前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上论坛,现在宝宝上幼儿园了,我也多发一些这样可以教育孩子的文章,希望可以帮到很多的妈妈!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试验观察,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1 0003岁儿童。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到2003年,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人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同时作了总结报告。报告上说,从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这个实验报告作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3岁看大”的观点,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卡斯比教授还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成长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任。他还认为,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会随着阅历和各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两岁左右。牧师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到了村里,送进了当地的一所孤儿院,并给大的取名卡玛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为了使这两个“狼孩”学会和适应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辛格牧师夫妇做了种种努力,终未成功。阿玛拉在第11个月就死掉了;卡玛拉用了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7年才学会了45个单词。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错过孩子3岁左右的学习关键期,就会影响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3岁前是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强大的学习和吸收能力。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型。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但是,如果我们把开发脑潜能理解成背古诗、认生字、算算术等,那么,我们的做法就有失偏颇了,因为这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拔苗助长”。我们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感受、亲自动手,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要怕孩子搞“破坏”、故意捣乱、犯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从诸多的科学实验中,我们发现,0~3岁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通过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有如下几个方面: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不同的敏感期就会接踵而至。我们要细心观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有些做父母的很爱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时时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不让他干这个、动那个;或者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脚,代替他们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我们在一点点地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我们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没有办法替孩子生活和成长;我们可以替孩子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办法替他们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替孩子规划未来,但不能替他们憧憬未来。一个没有憧憬和希冀的童年,不能自主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个平庸痛苦的未来。

    懂得了这些道理的父母,请让您的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吧!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7:0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家里有个“小魔头”

    儿童出生时,儿童的意识是混沌的、万物浑然一体的,要从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脱离出来,是自我分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分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我们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孩子到了两岁多,越来越不好带了。自家的孩子就像是“大闹天宫”的“小魔头”,孩子只要不睡觉,就会天上地下的又跳又蹦。不是骑个小板凳当火车开,就是爬到沙发底下去找不知什么时候丢进去的玩具,要不就爬到爷爷或爸爸的背上,把他们当马骑;再有可能就是用彩笔把雪白的墙涂花,拿着CD盘反复地插进CD机里,直到把盘划花;家里的水池子是他们的最爱,经常弄得满地是水,浑身透湿;阳台上爷爷种的花可遭了殃,经常被小家伙揪片叶子、掐朵花,爷爷奶奶一批评,他们还不服气,反而偷偷地掐得更多。给孩子洗手、洗脸,如果他不想洗,就给他洗不成,如果硬要给洗,他就咬他自己的手;自己做了“坏”事,还不让别人说,一说要么哇哇大哭,躺在地上打滚,要么就大声说“不”来反抗。

    我们经常纳闷,孩子到底是怎么啦?

    ◎是什么让孩子成了“小魔头”

    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就会发现自己同周围的世界是分离的,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悄无声息地萌发,他们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孩子的自主运用能力越来越强,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身心发展的趋势迅速上升。当他们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后,他们就开始挣脱父母的怀抱,憧憬着独“闯”天下。他们的好奇心也越随之越发的强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爱和喜好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愿受父母的约束和控制。随之而来的,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日益增多,他们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排除他物,大声地说出“不”,告诉别人“这是我的”,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想法非常多,他们想尝试很多东西,他们反抗着父母和大人的看管,独立地去“探索”他未知的、大人认为“幼儿不宜”的角落。在我们大人看来他们就是在搞“破坏”。

    ◎用爱和宽容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孩子满屋乱跑,到处“探索”,我们很多年轻的父母本能的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行为,用好话或好东西诱惑孩子,企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有的甚至大声地训斥或用武力“征服”孩子。父母可能不清楚,这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孩子敏感的心灵。我们强行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其实这是在“奴役”孩子。孩子可能变乖了、安静了,但是,我们却可能亲手“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或牛顿。

    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给予充分的自由,或许孩子在我们的爱和包容之下,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爱孩子,就是给他们“当家做主”的机会,认同他们的行为,宽容他们的探索活动。比如,孩子要把新买的玩具跑车拆掉,我们一般会疼惜玩具,把玩具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当你看了这本书后,就应该明白,和孩子的探索精神比起来,一个玩具汽车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如果我们家的“小魔头”的做法是合理的,比如孩子在墙上画画,可能孩子的绘画敏感期到了,我们就有必要给孩子准备好画纸和画笔,或者把画纸贴到墙上,鼓励孩子在纸上画。

    如果“小魔头”的行为预示着他们可能有危险,我们也应该避免当面斥责,因为孩子听不进反面的话,他们会用反抗或者报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孩子喜欢摆弄刀具一类的东西,我们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打开电视看他喜欢的节目,也可以带他出去玩儿,给他一个喜欢的玩具,等等。如果孩子非要去摸暖水壶,或者燃气灶的火,我们可以拿着他的手靠近,当他感到烫时,就会停止这些行为了。

    有些“小魔头”很会搞恶作剧,他会一边做“坏”事,一边观察我们的反应,然后等着大人发作,他就会乐得边跑边逗大人。这时候,我们只要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他们就会觉得没趣,停止这些破坏行为。

    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说“不”。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存在很大的危险或者会影响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不”,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遵从权威。但说“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别提醒:

    中国有句俗话叫“3岁看大”,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也是今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宽容地对待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尽量采用温和的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一旦我们约束过多,就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发展,将来可能会使他形成自卑退缩的人格;如果放任不管,也会让孩子形成目中无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5-11 15:4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赞同敏感期教育,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3:2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whcarter 于 2015-5-13 13:28 编辑

保持理性的客观,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非

    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蒙台梭利

    李女士的孩子3岁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现常气得她火气很旺。她的孩子琳琳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多用手,少用嘴。如果在家里不如他的意,他就又哭又叫,在地上打滚。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抢玩具,抢不过就用牙咬、用手推、用脚踢。

    王女士的孩子清清平时经常说“我讨厌你”“臭妈妈”之类的伤害妈妈的话,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就说“我打死你”。

    最让陈女士头疼的是,她的儿子昭昭学会了说谎,早餐的面包不想吃,就放到书包里,然后告诉妈妈“吃过了”;他不小心碰倒了茶几上的杯子,水洒了一地,他却说“不是我碰的”。

    张女士发现,儿子田田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回家见到爷爷奶奶就喊“笨蛋”,张女士说他他根本不听。

    妈妈总是问,孩子这是怎么啦?

    ◎孩子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是非观念

    孩子在自我意识萌发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模仿时期,这是孩子领悟掌握了某种行为,通过不断重复,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的时期。但是,周围环境里好的和坏的他们都一起学来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小,接触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对事物的认识等就是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表现。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是非观念,没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孩子就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不良的行为。当然,动画片上的一些行为也是儿童模仿的对象,比如男孩子喜欢模仿“奥特曼打怪兽”,他们会把见到的很多人都看做是“怪兽”去打。

    两三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很难分辨事情的好坏,再加上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相应的活动能力也很强,他们会用很多精力努力维护着自我。他们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或者还不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他们也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会为了保护自我不被大人批评而说谎,拒绝别人友好的接近,等等。

    ◎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一般的表现就是批评、打骂,我们想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可是,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模仿我们的做法,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所以,要切忌打骂孩子。打骂不仅会伤害孩子的皮肉,重要的是会伤害孩子的心灵,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我们要明白孩子一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懂得孩子此刻正处于哪种心理敏感期。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提到张女士的儿子田田从幼儿园回来喊爷爷奶奶“笨蛋”,这是孩子到了“诅咒敏感期”,他们会用一些“强有力”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词的含义,但说出来,会让他们愉快。

    另外,我们要向孩子说明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并说明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指出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可行性办法。对孩子一些行为要具体分析,哪些行为属于孩子的淘气,哪些属于坏毛病。比如孩子拿着父母的鞋油在自己的布鞋上擦,我们就不能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认为他在模仿父母的行为,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孩子鞋油应该用在哪儿,怎么用。

    ◎保持理性客观,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非

    我们首先要自己保持理性,不要以为批评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孩子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想对孩子进行教育,首先要理性地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类似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推人、踢人,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我们在解决家庭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现。孩子做了错事说谎、不承认,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家是不是也喜欢推卸责任,抱怨指责,时常抱怨工作不好,抱怨同事和领导不近人情等。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洁身自好,理性客观,孩子自己就会学会判断是非。

    其实,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对批评和强硬有明显的抗拒,所以,我们要讲究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例如,毛毛家的小客人要玩他的玩具汽车,他们抢的时候把玩具拆散了。毛毛大哭不止,还用手打小客人。毛毛妈妈及时制止了毛毛的攻击行为,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

    “玩具弄坏了,毛毛很难过,是吗?”

    “玩具坏掉了,我难过,我难过!”毛毛在妈妈怀里哭声小了些。

    “妈妈知道毛毛难过,毛毛难过……”妈妈嘴里一直说。

    毛毛渐渐不哭了,从妈妈怀里起来,开始自己动手装玩具。妈妈也一起帮忙,终于把玩具装好了。

    等客人走后,妈妈在和毛毛一起收拾玩具的时候,轻轻地对他说:“人不是用来打的。”毛毛说:“打人是不对的。”

    此时孩子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特别提醒:

    两三岁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虽然差,但只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对待孩子,理解孩子,就一定能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非。父母要记住:情绪处理好了,再指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学会辨别是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3:2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让孩子知道哭闹不能左右任何事

    对待孩子哭闹的做法,我的建议是首先弄懂孩子为什么哭闹。在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眼泪背后,事实上显露出孩子心中的不安。他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父母淡忘了孩子内心需求的一个警示。这本是父母的过错,孩子的哭闹正是对大人的提醒和惩罚。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冷漠地对待他们,将会刺伤他们稚嫩的心灵,让他们不安的情绪更加恶化。

    ——宋柘斌《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经常性地大哭大闹是不是经常让您烦躁不已?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的哭闹,会让你内心紧张或是内心产生很大的挫败感?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所能做的,大多是生气、斥责、惩罚,但是,孩子会用更强烈的哭闹来回应我们,他们随时会用哭闹来挑战我们的极限,并努力地争取在和我们的拉锯战中占据上风。孩子每天都会使用大声的喊叫、刺耳的尖叫、撒泼打滚、低声的啜泣等这种强有力的“武器”来对付我们。我们会觉得孩子一哭闹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经常被孩子哭闹弄得甘拜下风,缴械投降。

    周末的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湘湘去蛋糕店,准备购买第二天的早餐。出发前,妈妈明确地告诉湘湘不可以要这要那。可一进蛋糕店,湘湘就在盛蛋糕的盒子里挑来挑去,找自己喜欢的口味的蛋糕。最后,湘湘挑了一大包放到妈妈的篮子里。妈妈不同意,要求他放回去,湘湘很坚决地说“不”。这令妈妈很恼火,把篮子里的蛋糕一股脑儿地放回盒子里。湘湘大声地哭起来。妈妈一见,赶紧拉湘湘回家。湘湘一屁股坐在地上,继续更大声地哭闹。

第3章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2)

    在湘湘的哭闹下,妈妈最后只好把湘湘挑的所有蛋糕买回家。
    很多父母和湘湘的妈妈一样无助,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吸引了周围人目光的时候,更让我们感到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妥协,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

    我们很自信地以为,我们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孩子才是最善于观察的,他们熟知大人的心理,在第一次哭闹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孩子便懂得,原来用这个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间长了,哭闹就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平时运用自如的能够如愿以偿的法宝,不论在家里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外出,他们都能通过哭闹使自己得逞。

    还有的孩子通过不停的哭闹来控制父母,他们学会了哼哼唧唧、低声抽泣,依赖别人,做家中永远的“宝宝”,他们通过控制父母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哭闹能帮助孩子要到他们想要的,因为他们一哭闹,大人就要哄他们、安慰他们,并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强大。对孩子来说,能激怒大人,让他们烦躁并最终屈服是一件很有趣味,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还天真地以为,孩子哭闹就是要点儿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小看孩子的哭闹,这只是孩子施展计谋的第一步,它很可能会升级为顶嘴、争吵和大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

    当把哭闹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不要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会持续不断地采用它。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必须狠下心来,让他意识到:无论怎么哭闹,都不能左右任何事,都是彻底无效的。

    我们以为电视、广告给了孩子很大的诱惑,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难度。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是无可替代的,完全可以打败媒体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当孩子因为要一件东西而哭闹时,我们要果断地告诉他:“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即使是合理的,我也不会买给你。”当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孩子灌输这样的教育并付诸实践后,孩子就会慢慢改掉哭闹的习惯。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周围人的目光,克服气氛的尴尬,不去制止和说教,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也不要表现得很愤怒,只要坚定地把孩子带回家就可以了。回到家,也不说教,只管去做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也就是不需要孩子参与进来的事。孩子受到了冷落,就会知道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被排除在外。

    孩子在家里哭闹,我们应该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忽略,不要和他们说话,不仅如此,也不要用眼光和表情等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如果我们不和孩子说话,但瞥孩子一眼或者皱一下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关注他,他会因此哭闹得更厉害,以此来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他会凭着我们一点点的表情来判断自己哭闹的表演是否成功。这样下去,哭闹会更加难以纠正。因此,我们必须要一言不发,并且毫无表情地做自己的事情。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哭闹可以左右一些事情并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孩子实现自我的手段。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方法纠正孩子哭闹的毛病,让他们用正常的方式去找到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3:5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让“不要”远离你

    2~4岁的儿童,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得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地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都不听,爸爸冲皮皮吼道:“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挣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得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一件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叛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我们内心有很多不解:为什么越说“不要”,孩子往往偏“要”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也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想老虎?当初我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越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地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在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了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到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用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的。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惑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