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查看: 18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捡来红叶作书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20:21 烟台论坛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七绝·题红叶》

捡来红叶作书签,

只把商秋笥里添。

霜鬓犹知怜秀色,

斜阳一半入湘簾。

    红叶是秋天的花信,秋因之而色彩斑斓;红叶是秋天的玫瑰,秋因之而多情。红叶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文人雅士借它承载着自己的愁和乐。

     关于红叶的诗不计其数,而诗人淞雲这首《七绝·题红叶》读来别有新意。

    “捡来红叶作书签”,诗人曾说“八月观花不向春”(淞雲《七绝·关门山观红叶》),面对这如火的枫叶,诗人没有花费笔墨描绘它,而是轻宕一笔描述出“捡来作书签”这一举动,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便浮现于我们面前,这红叶及诗人对红叶的爱怜都化成了诗行,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随之温润起来。

  “只把商秋笥里添”,诗人欲把金秋装进书箱里去,因爱怜而痴狂,近乎有些贪婪了。有了红叶作书签的铺垫,这一句的夸张想象也显得合情合理,虚实相生,深翻一层新意来。

唐人卢偓应举时,偶临御沟,得一题有绝句的红叶,置于箱中。后来幸遇韩氏,她看到红叶,感慨的说:“当时偶题,不谓郎君得之。”卢偓的一片的红叶流传出一段传奇故事,也许在多年以后,诗人淞雲这只装满秋色的书箱,也会邂逅一位深懂它的人,解读这万卷诗行,与世人分享其中的灵秀。

“霜鬓犹知怜秀色”,在人生的金秋季节,诗人更加懂得怜爱这美丽的景色,这里既没有时光流逝的哀叹 ,也没有霜染双鬓的沧桑,诗句表现出的明朗清新的格调,启迪着我们珍惜现在,把握拥有的好时光。

“斜阳一半入湘簾”,诗人有情,秋阳有意,一抹斜阳将爱怜的光照进了竹簾之内,如两位惜惜相知的友人,诉说着岁月静好。
统揽全诗,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温婉含蓄的表达出诗人对金秋的眷恋。虽没有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的壮志豪情,也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代刘禹锡《秋词》)的激越铿锵,但它言欲尽而意无穷 ,令人掩卷遐想。
     多少人贪恋春光,怀念过去的岁月,但愿用金钱万贯赎回青春。不知说话的人是否真心,我却不曾这样想过。年轻时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不可预知的迷罔吞噬掉我多少的安眠和愉悦,不能再回去也不想回去。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对过去美好日子的祭奠,是对生命无奈时最后的慰藉。人生中的秋天才是最好的时光,我们常说“过好当下”,应该指的就是这个年龄。

     人生以快过半,曾经过往,生活中所有的忧愁和懵懂都被过滤殆尽,只剩下一份执念。我不敢说我看透了什么,也不敢说我经历过什么,我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态度回到了人生的原点,我还是年少时那个简单的自己。

     诗人在金秋里看到秋光潋滟,用红叶作签,抒写一份诗情,拥有装满秋色的浪漫怀想,体味那斜阳入簾物我相忘的温馨。从诗中读到的这份明朗唤醒我对生命的体悟:不惑之年,最为可贵的就是看透之后,仍然一如既往的旷达,仍然一如既往的热爱,仍然要把日子过成诗,把自己塑成最为本真的状态。

      到了这个年龄,不想再浪费光阴了。其实也不曾浪费,只是为碌碌无为找个托词而已。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可以回望过去的日子,有成功的喜悦,有错过的遗憾,有积累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往前看,还有一半的时间和机会等着你选择,等着你重新来过。

     到了这个年龄,可以慢慢品味生活,于人于事会有一份淡定和从容。几十年来不停的行走,或紧或慢,生活虽然没有厚待于我,但也不薄于我。现在越来越安静了,独享着属于自己的时光,我喜欢这样的状态,读几页书,解读一段文字,借故抒写自己的共鸣,然后继续走我的路,看我的风景。秋阳若能懂我,我何尝不与其深深相拥?

     天高云淡,金秋的阳光依旧灿烂,拾一枚秋天的红叶,写满我对秋的留恋。






沙发
发表于 2020-11-11 22:16 烟台论坛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