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876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1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答:屠呦呦的灵感来源,是葛洪记载的药方。因此,正如她的诺贝尔奖演讲标题所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青蒿素跟中医毫无关系,因为屠呦呦的提取、检测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处理,都是现代科学的方法。这种观点,实在太强词夺理。难道只有全盘照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才算跟中医有关系?用到中医的材料,就不是关系?这就像那个“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逻辑谬误一样,通过把判断标准推向极端来保持口头的逻辑一致性,是很可笑的。
又有一些人认为,青蒿素证明了中医是一门科学,对此我也不能同意。我完全同意中医可以是有疗效的(部分中医,不是全部),但是阴阳五行的基础理论,至少目前,是没法和已知的科学体系兼容的。不科学并不意味着必然没有疗效,只不过我们要认清它不是科学。
因此,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发言人汉斯·弗斯伯格的下述表态十分正确:
“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在我看来,可以把中医理解为一种“唯象理论”,或者称为“前科学”、“潜科学”。唯象理论的意思是,对实验事实做现象性的描述,没有原理性的解释。在科学史上,唯象理论屡见不鲜,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例如爱因斯坦的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理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在提出之初都只是现象,没有原因,后来分别得到了量子电动力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定量解释。对于唯象理论,一方面不应该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应该继续寻求深层次的解释,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因为其唯象就否定其价值,将其一概抹杀。
我对医学是外行,以上浅见还望就教于高明。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有一个演讲《医学是什么》(韩启德:医学是什么(讲座全文实录)),里面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论述,可供参考。
这里摘一段,韩启德说:“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传统医学要高明得多;而且从轴心时代往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在汉和魏晋,以及唐宋金元有两个更大的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传统医学突然下跌,有一段时期甚至于有人建议不准看中医,尽管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人们越来越只相信现代医学。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只有百年的时间,但新中国成立后,急起直追,从速率来看比西方还要快,当然从高度来看还是落后于西方。请大家再回过头来看传统医学,西方的传统医学那条曲线在2000 年以后还有点翘尾巴起来。为什么?我等会儿要讲,现代医学尽管那么快发展,但仍解决不了很多人的疾病问题,使得不少人转向信仰,他们相信‘替代医学’——说得好听一点是‘替代医学’,说得不好听是‘另类医学’,相信的人越来越多。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强调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结合,所以中医事业和传统医学也有了一个快速发展,但是跟现代医学是没法比的。”
建议大家去看一下韩启德的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一定会有收获的。
此外,最近我国前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与两位法国科学家安娜·德尚和于克·德戴分享了2018年的舍贝里奖,这是2016年设立的一个大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用于推动癌症、健康和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陈竺等人开创出新疗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综合治疗,使病人的五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该病的标准方案。
这项研究可以上溯到王振义院士的全反式维甲酸疗法和张亭栋教授的砒霜疗法。中医典籍中对砒霜的药性有记载,张亭栋由此受到了启发。此外,陈竺等人在2008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阐明了黄世林教授设计的中药复方黄黛片治疗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理,说明了复方黄黛片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体现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的。因此,陈竺等人的成果可以认为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胜利。让我们祝贺陈竺,祝贺王振义,祝贺张亭栋,祝贺黄世林,感谢他们为全世界的白血病患者赢得了希望!希望更多的医学进步,能够造福人类!
中医的现代化,在我看来有多个可能的层次。青蒿素的例子,属于最浅也最容易接受的层次,即从中药中寻找有效成分。这是所有人都不会反对的。最近屠呦呦再次刷屏,发现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作用,也是这个层次的成果。
较深的层次,例如对经络、穴位的解释,我知道不少研究者做出了努力,提出了多种理论。这些都很有趣,不过这些努力能否取得公认的成果,现在还不明朗。至于最深的层次,即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能否成功就更不清楚了。无论如何,我支持这方面的研究。
这篇选节的作者是袁岚峰。
这里不接受任何反驳,想反驳的去公众号《风云之声》里的科技猿人的文章中反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