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笑呵呵laughing 于 2018-5-28 16:51 编辑
小学入学准备 幼升小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人生使命的变化由玩到学、学习环境完全陌生、学习内容由游戏活动到知识技能、学习方式由观察操作到记忆读写、教师不再全天候呵护…… 这些变化,由于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准备,大多数孩子刚上小学时并不适应,很多刚上小学的孩子会出现上课坐不住、忍不住要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不少家长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孩子自理能力、理解能力太差了,认不了几个字,拼音也没学,能跟上吗?孩子的心智好象都没有开窍呀,是不是再晚一年上学呢?孩子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但感觉还是个幼儿,怎么看怎么也不象个小学生呀,上学后会不会受欺负呀?跟小学的老师们交流一下,你还会得到好多的感觉很奇葩的故事。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家长的担忧和顾虑都很正常,但却没有必要。每个孩子都和你的孩子一样,都要度过这个阶段,和你的孩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也都正在经历这个阶段。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更要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出紧张兮兮的样子,一些担心和顾虑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以免把情绪传递给孩子。这些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跟家长有关。 那么孩子怎么来应对呢?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来帮助他。 心理准备。了解学校生活是入学前家长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向孩子介绍、最好带他参观一下要去的小学,让他熟悉校园环境。可以找大孩子给他讲学校生活,学习的乐趣、老师的要求、课堂纪律等。甚至可以组织几个孩子模仿上课的游戏,让孩子熟悉课堂学习。对于好多家长打听的学前班,是国家、省、市明确规定不允许办的。因此在从幼儿园毕业到上学这两个月的准备任务,还是由家长自己来完成吧。 安全教育准备。安全是第一位的,近年来校园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学校安全教育。课间活动时,老师不可能随时呵护在学生左右,所以一定要嘱咐孩子要守秩序,不推挤,不疯跑,不扔石子、玩木棍。关于接孩子,好多小学都规定家长在距校门50米外接送,有不少家长不听当当,非得在校门口接,其实在校门口接并不是件好事,那么多孩子出来你根本就看不过来,所以还是按照学校要求的吧。要事先同孩子约好接送地点,嘱咐孩子家长没来时原地等待,不乱跑,不跟别人走,可以带孩子多演练几次。 家庭学习环境准备。父母是孩子们启蒙教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以温馨和谐的气氛来熏陶孩子。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地方学习,每当孩子在习惯的地方坐下来,便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学习,心理学上叫地点动力定型。学习桌椅要适当,桌子高度正好在坐下后的心窝高度,最好选择深色桌面,或铺上墨绿台布;桌子对墙摆放,墙上不要有容易引起孩子分心的贴画;左侧是窗户,以保证左侧采光;窗户最好贴上一层透光但不透明的膜,保证看不到外面的景色。台灯光质一般用光线柔和的磨沙白炽灯;照度为15或25瓦(太亮了眼睛疲劳度增加、学习效率降低);采光方向是正左侧取光;光源的高度应该与脸等高。买个书柜,供他把不用的书籍等有条理地存放进去,便于查找使用。在给孩子准备这些时,最好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感受"要上学了"的喜悦。 良好习惯准备。我在孩子上学之前,曾咨询过好多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他们有个共同的观点: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良好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一个好习惯,以后家长会省很多心,学习不好的孩子,基本都是学习习惯不好。这个学习习惯是什么呢?秘诀很简单:每天放学回家以后的第一件事,必须是先写作业,雷打不动,不写完作业,其他的事连想都不用想。得益于这个习惯,以后孩子的学习,我们真的是非常省心,后来连管都不用管。好多的孩子养不成这个习惯,不要怪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家长坚持的不够好。另外,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要配合生活习惯养成: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物品放置顺序化、固定化、用完即归等。专心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独立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学会自己收拾书包、码放书本、整理文具盒、准备用具;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不形成"橡皮依赖症"等。学会认识钟表,知道时间等。 入学档案的准备。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学会介绍自己,会写自己的名字、电话号码;记得家庭地址、父母单位、生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入学个人档案:身体基本信息、家庭联络方式、有无特殊疾病史、有无过敏体质或有无过.敏食物、艺术能力、孩子的肢体运动能力情况等等。有了这个档案可以帮助老师尽快了解孩子,让老师看到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和家校共育的希望,使家校沟通有良好的开端。 生活用品的准备。除了学习用品,还需要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秋冬季节要喝热水,要给孩子准备一个保温的水壶或带盖的水杯;室内室外温差大的地方还应该给孩子准备个马甲;春夏天孩子每天可以带矿泉水瓶(较轻);衣兜里要装包手纸。 入学手续准备。招生时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手续,家长要提前准备好:报名时由家长携带孩子,持适龄儿童及法定监护人户口簿、房产证、健康体检表、计划免疫证和预防接种完成证明等相关证件到学区所在学校报名。这些证件需家长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提前准备好。需要注意的是,芝罘区适龄儿童的健康体检须到芝罘区县级以上医院查体,已在幼儿园体检过的入学新生,芝罘区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体检报告均有效,无需重复检查。 总之,家长要及早为孩子的过渡做充分准备,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休息、学会书写、学好习惯、学会守纪、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注意事项 好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特别是名校),交给老师(特别是名师)就放心了,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名校、名师,只有适不适合。再好的老师,如果对孩子不适合,孩子不喜欢,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家长一定不能一推了之,以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自己可以歇一歇了。孩子上学,才是家长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需要家长去做,孩子是你的,你就有义务辛苦一下自己。 世界上对孩子最无私的有两种人:一是家长,二是老师。 家长要坚信这一点,老师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不同的是,对家长来说,孩子是你的100%,对老师来讲,是四五十分之一。 因此,家长一定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不要总是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抱怨老师怎么对你的孩子照顾不周,上课怎么没有提问,怎么不跟你主动沟通?要多 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班上四五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照顾的滴水不漏。 老师主动沟通的家长,大多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家长,老师不与你沟通,应当感到庆幸。因此,要想让孩子更好地发展,就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与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和关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也喜欢这样的家长,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些建设性意见的。 同时,家长还要多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在学校里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评价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不高、受老师批评、和同学有矛盾时,家长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相信自己的孩子,适当的鼓励孩子。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另外,进入小学后,关于学业方面,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家长千万别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了。激发孩子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小学的孩子第一要务还是玩!!!!不要剥夺孩子的这个权利。过早地给孩子增加学业上的负担,也容易让孩子过早地产生厌学心理。 关于特长方面,按照孩子的兴趣去报吧,孩子喜欢的话,多报几个也没关系,不用怕累着孩子,因为孩子喜欢,他不会当成苦差事而感觉累的。上了初中,想学特长也没有时间了。当然,孩子不喜欢就另当别论了,象朗朗那样棍棒之下成才的孩子还是不多见的。不过,如果孩子没有喜欢的特长,那么对于一些孩子不反感的特长,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多学几个,对此好多孩子长大以后都很感谢家长的这个决定。 好了,《小学篇》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关于《初中篇》,还是敬请期待吧。
曾在网上见过一篇《父母规》写得非常好,我们一些家长便定了一个读父母规百日行动,每天读一遍,读了之后在群里发:已读父母规,百日行动第x天!因为有些道理知道不等于做到,重复100天,可以内化于心。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规
1)从此刻起:
我要多鼓励、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
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2)从此刻起
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
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
3)从此刻起:
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
因为我知道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
4)从此刻起:
我要无条件的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自私和自我;
5)从此刻起:
我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
因为我知道强制打压只会带来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和反抗;
6)从此刻起:
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7)从此刻起:
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安静和平的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因为我知道脾气和暴力只代表我的无能和对孩子的伤害;
8)从此刻起:
我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与爱人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绝不让夫妻矛盾影响和伤害到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夫妻关系和睦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9)从此刻起:
我要让孩子长成他要长成的样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孩子并不属于我,他只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界,
去完成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10)从此刻起:
我要多为孩子种善因,行善事。
因为我知道种善因,方能结善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11)从此刻起:
我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我自己的问题,修正我自己,
因为我知道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
12)从此刻起:
我要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爸爸(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