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快乐小蘑菇 于 2018-11-21 14:07 编辑
x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普通人和牛逼的人之间只有一个区别:普通人只能为公司提供存量价值,牛逼的人可以为公司创造增量价值。如何从打工心态切换成老板心态,就是要站在老板的角度,处处考虑到风险。
 
 作者:墨多先生 
 职场如江湖,江湖有江湖的规矩,老板有老板的原则。 
 有时候年轻也未必是种优势,如果不懂规矩,结果只能被淘汰。 
 记得刚入行的那天,我的领导对我说过一句话: 
 “混职场,要么忍、要么残忍、要么滚!” 
 这句话,直到如今我都记忆犹新。 
 只不过,很多人明知道理,却仍为现实所困。 
 
 1 潜规则一
 员工看到的是付出 老板看到的是风险 
 在一家公司里打工,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角色与义务。 
 自打毕业后进入职场的角斗场之后,我曾经历过许多个岗位角色的切换,比如设计师、文案、客服、媒介推广、产品经理、销售、招商经理... 
 在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当你置身于一个岗位角色时,总觉得自己干的活是最累、最复杂的,别人都没你付出多。 
 比如产品经理会埋怨销售,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努力做好的产品,你却推广不出去呢? 
 无能! 
 比如文案会埋怨设计师,怎么我熬了一宿想出来的精美语句,一到你手里却设计成一坨屎? 
 没用! 
 你看,职场中最怕陷入一种自我视角,眼里只有自己而忽略了别人。 
 倘若这种想法只是为了偶尔抒发情绪还好,可一旦助长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心态,恐怕就会前途遭殃。 
 举例子来说。 
 在许多持以打工心态的人眼里,做老板简直是个梦寐以求再轻松不过的职业。 
 尤其是我们看很多传统行业的老板,貌似只出钱不出力,所有工作别人来干,平时他只用喝喝茶聊聊天。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在我看来,职场上所有的万千种工作岗位,实际上都可以归类为以下四种类型:体力型、脑力型、情绪型、风险型。 
 在这四种类型中,前两者固然好理解,那什么是“情绪型劳动”呢? 
 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是一个基层打工者,不善于沟通或照顾他人的情绪并无大碍,因为你的主要职责是把份内事情做好。 
 然而,但凡你上升到了管理者的角色,那么你就不得不承担一份多余的劳动,我们将其称之为“情绪型劳动”。 
 因为你需要依靠手下帮你去完成工作上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愤怒或愉悦,都会多少影响到你事情完成的程度。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收入之所以比别人高,其中一部分是公司在为你的“情绪劳动”买单。 
 接下来再看,那什么是“风险型劳动”呢? 
 拿我自己举例。 
 从前我打工的时候总想当老板,但自从当了老板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很焦虑,而这种焦虑,则是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换言之,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风险。 
 一个公司无论大小,只要开门营业就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决策,而这其中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影响着公司的盈亏,那么这些风险该由谁来承担呢? 
 没有别人,只有老板。 
 因为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员工可以投机,而老板只能投资。 
 但凡投资就有风险,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但收益越大也意味着稳定性越弱。 
 所以,做老板的其中一项最重要的义务,就是为公司与员工承担风险。 
 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何从打工心态切换成老板心态,就是要站在老板的角度,处处考虑到风险。 
 2 潜规则二 多数老板不会主动给你加工资 
 在一家公司里打工,无非是为了赚钱,然而想在一家公司谋求发展,就不得不掌握增量思维。 
 曾经我在一家创业公司打工,从产品设计做到产品总监,一年内连升三级,可职位变了,工资却丝毫未涨。 
 那一段时间,我十分懊恼。 
 有一次,老板把我叫进办公室,说要破格把我提升为公司的合伙人。 
 起初我十分高兴,心想涨工资的事情终于有着落了。 
 可万万没想到,老板却提出了一个让我异常汗颜的条件。 
 他说:“成为合伙人,你原有薪水的30%将计入绩效考核,同时你才可以享受到公司10%的股权与分红。” 
 听完老板这番话,我的脑袋简直就要瞬间爆炸。 
 都成为合伙人了,凭什么还要惦记我那点微薄的工资? 
 凭什么我要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于是我考虑了整整一夜,最终还是狠狠地回绝了他。 
 时过境迁,记得前年有一次,我和前老板通了电话,得知他的公司在我离职两年后卖掉了,团队套现1个多亿。 
 他说后来有个填补我职位空缺的同事A,用原本属于我的那10%股权赚了小一千万。 
 如今我也创业数年,每每回想到当初的决定,虽然不曾后悔(这话连我自己都不信),但却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对待职场回报,庸才看的是存量,人才看的是增量。 
 换句话说,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意场,人与人合作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是利益交换。 
 
 生意人之所以是生意人,是因为他们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回归职场当中,普通人和牛逼的人之间只有一个区别:普通人只能为公司提供存量价值,牛逼的人可以为公司创造增量价值。 
 比如一家公司去年业绩是1000万,老板雇了20个人,若想要维持这个业绩,老板不得不继续维持住这20个人的盘子。 
 然而不进则退的道理是人都知道,老板当然也不想到此为止,于是老板不得不加大投入,引进人才,期望公司在今年业绩翻倍。 
 那问题也就来了,这块增量的业绩肯定是不确定的,是有风险的。 
 如果做成了,老板自然乐意分钱,可如果做不成呢,谁又能为他分担风险呢? 
 于是乎,多数老板都会拿出最老套的那招,论功行赏。 
 也就是说,谁能做出成绩,就把钱分给谁。 
 这时候是最考验一个人能力的时候,也是最能替老板发掘出谁是“自己人”的时候。 
 当然了,这其中的增量部分,也是一个人才从公司里赚钱的最佳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