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933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5-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这是清华大学教授的演讲,四十年, 我们现在走到了危险的深水区,会有多少企业,个人,能趟过河?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说的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你不可能做出一个非常长远的、非常富有远见的、考虑周全的规划。中国最早的时候,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没有确立市场经济的目标,还想建立一个双轨的,或者市场和计划并存的、相结合的机制。直到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差不多15年了,才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就算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以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也还在摸索。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摸索过程中。
国有制的企业,一下子全面消除,全部换成市场经济,在一夜之间变动。让人们都喜欢改革。我们的改革是增益性的改革,每一个改革措施都是给企业和群众能够带来利益的,一改革就能使得企业,或者是地方的财政收入得到增加,就业得到增加等等。从改革能够带来效益的地方做起,就可以使得人们都喜欢改革,都支持改革,而且呼唤改革。所以先改先试的地方都能获得很好的效益,形成示范效应。朝前改,中国改革不是往后退,谁都认为改革带来好处,带来收益,带来发展,这个是改革最成功的地方。
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不能一味施加压力
中国改革的过程中,改到后面深水区,会带来一些改革的困难,和前期改革一改就能带来收益不一样。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收入分配上要加强一些约束,要保证国家的收入,刺激力就会减弱,这时候改革积极性就下降,甚至活力下降,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采取一些灵活措施,比如说对企业没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政府要采取提供公共产品等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说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国有企业严重超额贷款,负债还不清,造成严重亏损的情况,是当时为了推进加强约束、加强企业压力的改革造成的困难。这个时候就采取了债转股,减轻国有企业过重的负债负担,也解决了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的问题。所以说在需要、必要而且合理的情况下加强约束的同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缓解困难的资助甚至是补贴的做法也是合理的,刚柔并济。
山下的亲,改革四十年都给您带来了什么好处,您喜欢改革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