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昆嵛山七十二崮,形态各异的山峰无数,横跨胶东半岛的牟平、乳山、文登三个县市,东西最大宽度33.8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0.6公里,总面积1846.63公里,最高山峰泰礡顶海拔九百二十三米。 《列子.汤问》卷五中记载,渤海中曾漂浮过贷舆、员峤、方壶、瀛州、蓬莱五座“无根神山”。后人根据典籍中所描绘的位置,猜度无根神山的“根”,就是昆嵛山。昆嵛山因此被称为“根余山”。典籍曾载女神麻姑曾在昆嵛山北麓修行得道,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姑余山”。 “昆嵛山”三个字,最早见于唐光化四年(901)无染寺院碑:“大唐登州牟平县昆嵛山无染院……其山乃号昆嵛。”无染寺曾是盛极一时的胶东第一古刹,位于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无染山下,清光绪十三年,《重修无染禅院记》中考证“无染”来历时记载:其地距乡村辽远,居之者六根清净,得大解脱,故名。 “得大解脱”者,在佛家即是修行开悟、证得涅槃果位的修行者,即为佛、菩萨。“居之者”“六根清净”,并“得大解脱”,说明在无染寺中居住修行,有助于开悟得解脱,说明无染寺确实出过一些高僧大德,或许这正是其能够盛极一时、被称为胶东第一古剂的原因吧。 “麻姑献寿”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麻姑献寿的图画,也常常出现在传统画像里。晋朝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儒道合一的理论家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载有汉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招麻姑女仙的故事:“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麻姑自说:‘己见过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己见过东海三为桑田”的意思是:麻姑经历过三次沧海变为桑田。一次沧海变桑田,需要多少世纪?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是什么概念?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源自于无根神山的根——昆嵛山。 《三齐略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始皇作石塘,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赤。阳城山尽起立,嶷嶷相倾,状如相随行。”“阳城山”,是昆嵛山中的一座山峰。关于“日出处”,《**》曾有记载:尧帝“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大意是:尧帝派羲仲居住夷,去一个叫着“旸谷”的地方,设礼仪隆重迎接日出;节令时序,用以农事耕作。“旸谷”,即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昆嵛山东北麓,今小天山之阳,有一圆形似馒头的小山,名“ 旸谷山”,山之阳有旸俚店、旸俚和旸俚后三村,村民国时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等建筑。如此不难断定,历史渊源深厚的昆嵛山,即是古典籍《**》中的“日出处”。 《列子.汤问》卷五中所描绘的无根神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纮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这些文字里所描述的生命甚至包括物质,对于现代人来讲,均具有了不可思议的神力。 宗教与古典籍中所记载的众神、佛、仙、道,以及他们不可思议的神力,究竟存在与否,现代人已经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考证。但古籍记载秦始皇曾先后三次东巡昆嵛山区,寻长生不老药。西汉武帝也曾步过始皇后尘,入过昆嵛山腹地,觅不老之术。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后期也痴迷过长生不老术。无论秦始皇汉武帝还是唐太宗,均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出类拔萃的帝王,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如此不谋而合、如出一辙,究竟是愚昧还是智慧,现代人已无法用现代科学做出任何肯定与否定。 如此之多的古代典籍所记载的,是否是不同时代的作者们不约而同的杜撰或想象,现代科学也同样无证据否定或肯定。毕竟,典籍所记载的人与事,景与物,离我们的时代,太过遥远,遥远到地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沧海桑田,而人类却只有短短几千年的文明史。麻姑对王远所说廖廖数语中透露出的,不仅只是经历过三次沧海桑田,见蓬莱之水“又浅于往昔”,疑心这种现象会不会又是一次沧海变桑田。王远是晋朝人,晋朝时期地球水位较之古时便有了“会时略半”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一直到今天,还在缓慢地变化着。这一点,当代几十岁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儿时滔滔汹涌的河流,现有太多已经干涸。太多城市闹市区里,挖掘出古时沉船。如山东地区的济宁、荷泽等。专家考证,沉船之处的陆地,便是古时的汪洋之处。 如果古典籍中所描述的,确是久远时期世间生命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就如同当今人类的正常生存状态一样,就如同山东半岛这片尘土飞扬的大陆曾经是海底下的一座岛屿一样。那么,这说明什么?说明天地间不仅仅只是星转斗移、沧海变桑田,随着这一变化,生命的存在形态都在相应发生着变化。 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法”,“效法”就是完全相信遵守。这样的人,便是与天地合其德。与天地合其德,就是与天地能量相通相合,可以获得巨大的不可思议的能量。“天、地、人”三者在儒家文化中被称为“三才”。在这个人世间,只有人,才配与天地并列。因为人,不仅具备天地自然之灵性,而且有领悟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让自己的品性与天地自然秉性相合,最终通达明了天地宇宙的规律与人生真相,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儒家文化讲,“孝悌”之心达到极点,便会通于神明。“孝悌之心,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恰恰也正是儒释道三大文化的共同根基。人会从天地垂象中,领悟出自然规律,从而效法遵守,最终与天地、也就是与自然合其德。 人的生命有三六九等差别,其本质上的差别,即是能量的差别。能量大的,心胸就大,能做成大事,能量小的,视野狭窄,只能去做小事。人的身体发生疾病,其本质上,也是能量出现了问题,能量流狭小或堵塞不通所致。古先贤教人“仁爱”、“敬天爱人”、“感恩”。而人具备这种心态的时刻,正是人的心向着所敬所爱所感激的人或事物打开心扉的时刻,即为“开心”。人的心扉关闭,意味着将先天能量**。 道家太极学说告诉我们,人类世界是一个阴阳变化的世界,万物皆有阴阳,阴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如果将上古人类所使用的内(宇宙)修方法称为“阴”性(无形),那么,当今人类所使用的外(宇宙)向性科学方法(有形),即为“阳性”。内为“阴”,外为“阳”。阴阳两者俱在,才是完整宇宙完整世界。阴阳两者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缺一而不可。一方的缺失,即导致另一方的无存。接受一方、排斥另一方的行为,即是将完整世界与宇宙片面而割舍的行为。片面割舍的结果会是什么?“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两者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即消失。其间的过程,即是一个阴阳失衡的过程。这种失衡,恰恰正是人类目前所处的境地。 人的生命即是阴阳变化的生命体,阴阳失衡,导致各类疾病与痛苦、各类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阴阳两者平衡,即是和谐。阴阳和谐,即是太极、中庸之境。 中国的黄老神仙学说兴盛于秦汉以前,到隋唐时期日渐衰落。到了元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横扫欧亚大陆,黄老神仙学说,在蒙古人的凶猛骠捍面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隋唐之后的大宋,在这个问题上,则无疑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地带。这一点,生于宋、兴于元的全真教派,就是一个较为有力的佐证。 昆嵛山,是全真教的发祥地。昆嵛山的烟霞洞,是全真七子的修炼道场。 全真教的创始人是来自陕西终南山的王重阳。王重阳的七大弟子被后人称为“全真七子”,有马丹阳、邱处机、谭处端、王玉阳、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颇有造诣的当数曾被成吉思汗令其掌管天下道教的邱处机。邱处机是昆嵛山邻近的栖霞人,因其道行深厚,曾对所向披靡、大开杀戮、野蛮侵略与征服的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影响深远。中原文化与蒙古铁骑,也因此发生过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昆嵛山九龙池的道观里,住着一位九十高龄的老道,姓王。这是那个年代里在昆嵛山地区居住修行的几个全真教传人之一,他死的时候也颇有些神迹。据当年在昆嵛山上植树造林、驻扎在九龙池附近的建设兵团战士们回忆,埋葬他的那一天,天空雨雾纷纷,当安葬仪式完成后,恰好雨也停了,一轮七彩飞虹,自王老道坟头升起,另一端落在不远处的苍山山顶。 战士们回忆,王老道去世之前一连十九天夜晚睡觉时,都是将炕上的铺盖拉到门口,就地而眠。兵团战士主动要求晚上将其抱到土炕,老道拒绝,说只有死在地上,死后才能上天。这位王老道终年九十一岁,生前会医术、拳术、剑术,也会使用短刀。他曾将拳术传给兵团当时酷爱画画的战士张立宝。张立宝今年已退休,据他个人透露,他的人生路——包括婚姻,一直按王老道当年所指而走,信奉王老道对他的指引,他自己一生不进官场,不下商海,只一味画画。如今,他的画作也已成功进入市场。他本人健朗慷慨,沉静实在,身无丝毫浮躁之气。他的做人信条便是“不让人吃亏”。 全真教是将中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三者合而为一的一门宗教,是天下和谐的大教。王重阳、邱处机、七真子,声名远扬,在整个中国道教史上,留下了灿烂炫丽的一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里的这话,仿佛就是专对昆嵛山而说。 也许因为这样的一座仙山,必须要配有葱郁的林木为衣衫。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济南建设兵**出近千名军官战士,进驻昆嵛山,与当地林厂的干部职工一起,科学育林,给文化底蕴与历史源渊深厚的昆嵛山,披上了一层浓郁的绿装。如今的昆嵛山,方圆百里,巍峨耸立,万仞钻天,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多有清泉飞瀑,遍布文物古迹。“泰礴观海”、“昆嵛叠翠”、“龙池喷雪”、“烟霞神清”、“太古清流”、“山市蜃楼”、“高山平湖”、“山崖石龛”、“麻姑洞天”、“摩崖圣经”、“东华紫府”、“玉阳洞天”等诸多名胜古迹令人流连。 “凌宵山色接空灵,点点晴岚列翠屏。海暗气吞千仞白,峰高影入半天青。悬崖飞瀑吼阴雪,峭壁横林拂曙星。鸟语溪声喧不断,钟鱼风送上方听。”——这是清康熙年文登知县王一夔在《昆嵛层岚》中所写。 “城郭山光翠欲流,人家疑与水上浮。直从西北天高处,行到东南地尽头。三面波涛连大海,一隅形势限中州。海风吹落无尘句,要向昆嵛顶上游。”——这是元至正巳年按察颜观色司幕张周卿《奉檄到宁海遥望昆嵛一带诸山》诗作。 历代文人墨客为昆嵛山留下佳句若干,昆嵛山人已将其整理为《昆嵛山历代诗文选》。 千百年来,昆嵛山由于人迹罕见,不论是峡谷中的清流,还是高山上的藤萝巨松,都保持着无染的圣洁。经过层层岩石过滤的溪水,至今依然可以掬起啜饮。昆嵛山是暖温带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动物种类有1161种,植物种类1349种。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8%。昆嵛山上的赤松林,是亚洲乃至世界赤松分布中心。1992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正是这种自然的、没有污染与破坏、没有人为修饰的状态。保护这样的“自然”意义何在?就是让人类能够在被越来越严重破坏与人为修饰过的地球上,看到大自然充满灵气的原始状貌。从人为破坏与修饰中走进来的人类,在这样的原始状貌面前,会感受些什么?感悟些什么?是否会从远离自然的状态中回首、并回归自然的、充满灵气的纯净心态? 中华传统的风水学认为:灵气随山而行,遇水而止。人造的东西再美,都缺少灵气。比如建筑。所有的建筑无论多么恢弘,没有人类进驻,很快破败。世上所有的人造物,均需要借助充满灵气的人类、需要沾到人类的灵气,才会产生所谓的气势、气韵。 百里群峰及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使昆嵛山这座名胜仙气依旧、灵气常在。这仙气和灵气,氤氲在昆嵛山的山峰、植被里,散布在昆嵛山的库水、池水、溪流瀑布里。 由于昆嵛山植被丰富,尤其是经过上个世纪的科学育林,植物及动物生物琏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存状态,广袤的森林里终年累月无需喷洒任何药物。昆嵛山因此又保持了一种没有现代药物污染的纯天然原始风貌。 昆嵛山对于我来说,不但是一座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山,而且是一座充满了神奇魅力、给予我无限启迪和幽思的道教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