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2017年年底,又一则寻人启事在美国留学生圈中刷屏。 西雅图一位曾因抑郁接受治疗的女留学生张某,于12月24日从家中离开,没带钱,也没带手机,60多个小时杳无音信。
好在一切只是虚惊一常当地时间27日晚,张某在收容所被找到。 “看了太多悲剧,总算在年末有那么一丝丝安慰。”在“北美留学生日报”推送的寻人消息下,一位读者这样评论。
2016年,中国新增了54.45万名留学生,伴随着出国留学规模不断扩大,留学生遇袭、遇害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全球化智库与社科院、西南财经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联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指出,“章莹颖事件”把留学生安全问题带到公众视野。
本刊整理了2017年的媒体公开报道,发现这一年中,至少发生了34起留学生海外安全事件,至少23名留学生因各种原因,死于异乡。
“对留学生来说,‘安全’应该是2017年的年度主题之一。”海外青少年权益与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刘嘉宏说,“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是,留学生在出国前,对海外社会的了解,大多是建立在零碎的、二手信息之上的片面认识。很多时候,他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并没有正确判断。”
抢劫:
不仅要财,也常害命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30日,美国犹他州。 已经花了几个小时寻找劫车目标的美国人奥斯汀,敲响了23岁的犹他大学中国留学生郭宸伟的车窗。随后,他向车内开枪,射光了枪内子弹,致使郭宸伟死亡。
所幸车内另一名女性躲过了奥斯汀的枪击,逃走并报警。警察表示,奥斯汀有包括吸毒、偷窃汽车和携带武器在内的犯罪记录,前科累累。
据本刊统计,留学生遭遇恶性抢劫事件的高发地是美国。2017年,光是发生在美国、详细提及留学生身份和受害情况的抢劫事件报道,就有6起。而且,作案者常常有枪。
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的“2016年暴力犯罪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美发生暴力犯罪124.8万余起,比2015年上升了4.1%,每10万人中就有386.3人犯罪,比2015年增加了3.4%。从具体犯罪类型来看,64.3%的犯罪为严重伤害,26.6%的犯罪为抢劫……抢劫案中,41.1%的案件用到了枪械等火器。
从报道来看,中国留学生遭抢劫事件发生最密集区域,为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城市芝加哥,但这并不反映美国各城市的安全情况。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数据,2016年美国暴力犯罪率最高的三座城市是底特律、圣路易斯和孟菲斯。
“要谈美国是否安全,必须分城市、区域来看。”美国西北大学留学生周佳(化名)表示,在美国,常常一条街就分隔出“天堂”和“地狱”。他生活的城市芝加哥,是美国因不同族裔划区最严重的地方,几乎没有之一。可以说,从西北部的白人社区到城南、城西的非裔社区,芝加哥呈现出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而安全性也由北到南递减。在芝加哥留学圈,甚至有一条规矩,35街以南千万别去。
当今美国,不同族裔集中在一起,仍然是城市生活的一般模式,在一些少数族裔的聚居区,也会滋生出“贫困文化”和“犯罪文化”。周佳所在的学校位于芝加哥北部城郊,属于白人聚集区,治安条件好。2017年夏天,他去位于芝加哥南部的伊利诺伊州理工大学附近找人,就亲眼目睹了一起枪击案。
“下午三点多钟,听到五声很清脆的响声。”当时,周佳走在大街上,附近稀稀拉拉没什么人。听到声音时,他完全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以为是有谁在放鞭炮。直到看见有人倒下,他才意识到,那声音是“枪响”。他慌乱异常,不知道凶手是走了还是在附近逗留, “腿软得完全走不动路”。
虽然要去的那栋公寓就在眼前,周佳还是两腿发软地上了辆出租车。从那之后,他开始密切关注《芝加哥论坛报》提供的安全信息。报上会标注出芝加哥各个社区发生的案件数量、类型,并进行社区安全度排名。在美国,类似的网站有很多,留学生可以通过诸如crimereports、spotcrime、Redzone等网站或App查询到各地区的犯罪数据,如果街区犯罪率高,最好敬而远之。
“我租房子的时候,社区安全排名是个重要参考。”周佳说,留美生存法则的第一点,就是尽量住在安全区域,尽量不去非安全区域;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那最好白天去,而且找人同行。“你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人打死的几率可能性很低。枪击案绝大多数是有目的性的杀人,比如黑帮火并、毒品交易或者寻仇。你只要不卷入其中,就不会有事。”
压力: 隐形杀手
2017年,至少有8名留学生被报道自杀,年龄从17到30岁出头不等。其中,有两名博士生,三名本科生(其中两名为毕业年级),一名硕士生,一名高中生,一人相关信息未被提及。
此外,一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留下遗书后失踪,至今尚未见到关于其状况的确定性信息。 因为涉及学生隐私,大多数报道并不详尽,常被提及的词是“压力”和“抑郁”。
22岁的赵某,在毕业典礼之后,从圣地亚哥科罗拉多大桥跳海自尽;犹他大学博士生唐某在旧金山自杀,原因疑为留美多年无法顺利毕业,压力极大;21岁的田某在学校宿舍内自杀,只给同学留下一封邮件:抱歉,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做完这个项目了……
当地时间2017年2月12日,20岁的中国留学生Linka被发现在宿舍内身亡。她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留学生,自杀前发布了一条定时微博。从Linka的微博内容来看,她身陷抑郁症许久,在抗争和悲观两种情绪间反复挣扎,最后选择放弃。
“刚到美国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安’。”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交换生的博士生谢娇娇说,初来乍到时,光是语言关就很难过。去见导师,不安,不知道怎么向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学校上课,也不安,大家讲话节奏都快,一节课只能勉强听懂;跟外国同学聊天也不安,没有共同话题,就是尬聊……
帮到谢娇娇的,是她来到美国后交的一群中国朋友。她租住的公寓里本来就有好几位中国人,大家一起组织聚会,一起买菜做饭。有经验的留学生前辈带着谢娇娇适应加州生活,告诉她去哪里购物,去哪里办电话卡,为她提供生活细节上的指导。她坦言,就算是现在,她也没真正融入当地人的圈子——“身边朋友都是中国人”。
当留学生从一种文化穿行到另一种文化时,经常造成文化信息的缺失,对于自我行为结果的不可预见性随之增大,从而给他们造成压力。一项针对亚裔留美国际生的研究表明,相对其他群体,因来自和美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亚裔留美学生遭遇适应困难和心理应激的风险更高。
也有学者在2015年对267名中国在美留学生做了调查,结论相似:语言能力不足、社交孤立、歧视感知、学业压力和对家庭的愧疚感,成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的重要压力源。
国外高水平大学基本都有心理咨询机构,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给出咨询和治疗方案。但并不是所有留学生都能抓装心理咨询”这根稻草。哈佛大学一位中国博士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有些中国留学生很难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情绪。而且,由于和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大,有时候学校咨询师也很难真正理解留学生的心理困境。
“心理健康问题很隐性,我们会习惯性地忽略。而且,中国人常把它贴标签,好像接受心理咨询是件很负面的事情。”久宇思跨文化教育指导中心执行主任罗莎说,留学生非常容易遇到心理问题,更棘手的是,他们很难在异国找到排遣情绪的出口。如果这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学生——内向、不喜欢主动发言——很可能沦为班上的“透明人”,自尊心也会受到打击。“他们觉得寂寞,无法适应,有些就开始逃学、酗酒甚至吸毒,想逃避这一切。”
熟人: 危险为何来自身边人?
住在东京的24岁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自己公寓门口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刀刺死。这一发生于2016年11月的案件,终于在2017年年末迎来一审判决结果——陈世峰一审被判有期徒刑20年。
这起悲剧中,三位主人公均为中国人,而且彼此相熟。 据本刊统计,2017年,在海外留学生群体中,也发生了3起“熟人作案”的恶性杀人事件。
2017年7月,一对中国姐妹无故在日本失联。姐姐25岁,在日本工作,妹妹21岁,在日本留学。后来,姐妹俩的遗体在神奈川县秦野市寺山林被遗弃的行李箱中发现,尸检报告显示,她们因脖子被勒住窒息死亡。
嫌犯是名日本人,已婚。他与姐姐在打工的酒吧相识,“有感情和金钱纠葛”。根据监控录像,他被怀疑是在姐妹俩居住的公寓内将二人杀害,然后用行李箱转移尸体。
另两起案件发生在美国和俄罗斯。 2017年7月,美国佐治亚州,女留学生徐某死在自家公寓,她的白人男友有重大作案嫌疑。案件发生后,他携抢逃走。受害女生的朋友表示,女方在跟男方相处过程中,“受到的精神虐待已经到了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地步”。
2017年11月,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名22岁的中国女留学生死于公寓,嫌犯是一名中国留学生。据其供述,他和受害人酒后发生争吵,在争执中用枕头将受害人闷死。
《法制日报》曾进行过一次数据盘点,指出从2000年到2017年9月发生的留学生海外遇害事件中,从作案动机来看,熟人作案13起,比例超过四成,其中有10起涉及感情纠纷。
“很难说这些事情跟‘留学’有什么关系。”东京大学留学生秦圆圆对日本安全的认知,并没有因为近两年发生的“江歌遇害案”和“日本姐妹花遇害案”受到影响。“总体来说,日本治安环境非常好,我在日本的安全感比在国内更高,几乎不担心自己会遇上什么暴力事件,我生活的区域,连小偷都很少。”
尽管如此,秦圆圆也坦言,留学生在国外常感觉孤独,确实可能出现“识人不清”的情况。“我们这边中国人坑中国人也很常见,日本办很多手续都非常繁琐,有些中国人就会打着帮你的旗号带你去办手续,实际上是想‘坑’你。”
旅居加拿大的专栏作家陶短房还记得在加拿大发生的留学生圈内部血案——2002年,留学生李佳明杀死同居女友。“不要相信‘熟人’,留学生大多数危险就来自‘熟人圈’。”陶短房说。
在国外,交友可以很难,也可以很容易。“就看是什么样的朋友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交换生谢娇娇说,“像我们都是身处异国,跟中国人就会从心理上感觉更亲近,经常跟不太熟的中国人一起吃饭,一起玩桌游,但是过后,可能连对方叫啥都不记得。”在国内时,人的社交圈已经固定,没有动力再去寻找新朋友;但在国外,人脉关系得从头建立。有时候一个人呆着确实挺闷,“有人约你,你就去了。圈子是很大,都是泛泛之交。”谢娇娇说。
保持必要的警惕是必须的。“如果有不熟的人想单独约我,我会很慎重,疑心他是不是太寂寞。”谢娇娇也不认为发生在国外的熟人作案,跟“留学”有什么因果关系——“你在哪都能遇到‘变态’,这种因为纠纷就杀人的人,国外有,国内也有。”
在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编写的《中国留学生安全提示手册》中也明确建议,留学生应参加自己注册和熟悉的社团活动,社交活动慎饮酒,不参加来历不明的社交活动,不和负能量的人打交道,不和有犯罪前科的人打交道。
华人: 带有偏见的标签?
从2017年发生的留学生海外安全事件来看,大多数案件的行凶动机并未明确提及留学生的“华人”身份。但也有例外。 2017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警方连续发布多名中国留学生失联的消息,他们的年龄在16到20岁之间。
最后,失联学生全部找到。他们当初失联的原因,是遭到了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话诈骗。诈骗人员告诉受害者,必须藏在一个指定的地方并关掉手机,切断和家人朋友的一切联系,否则他们在中国的家人就会受到伤害。随后,诈骗人员再联系受害者家人,谎称其已被绑架,并索取赎金。
这类案件也并非首次发生。2017年7月,加拿大警方就曾接到多名中国人报警,称接到恐吓电话,套路也如出一辙。
这些留学生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目前还无明确说法。而根据加拿大警方工作人员的推断,电信诈骗案受害者随机性较大,但“主要目标为中国女性,尤其是学生”。
刘嘉宏所在的海外青少年权益保护与发展联合会在加拿大留学生失联后,也参与了寻找工作。他表示,加拿大电信诈骗案中的受害者大多年纪较小,校友、朋友一类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信息传播和寻找起来也比较困难。
“以前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话诈骗也很常见,但今年的案件,因为当地主流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而特别轰动。”陶短房分析称,之所以针对中国留学生,是因为骗子是华人,找留学生下手,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其次,骗子认为中国留学生比较有钱,而且他们可能对当地情况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以前在加拿大确实有过几次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绑架勒索案。“他们认为只要吓住留学生,让他们不跟家里联系,就能得逞。”
据陶短房介绍,加拿大是电话诈骗比较猖獗的国家,这些诈骗不仅针对华裔,更不仅仅针对中国留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加拿大当地警力单薄,破案率低,破案后惩罚较轻。而避免被骗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无论如何不要切断和外界的联系。
在澳大利亚,同样发生了多起疑似针对华人的事件。 12月19日,中国驻澳大利亚各使领馆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近期澳大利亚不同地方发生数起侮辱、殴打中国留学人员的事件,提醒所有赴澳中国留学人员注意防范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有明确报道的一起案件,发生在2017年10月23日。当天晚上,两名来自中国的高中留学生在堪培拉一个公交站等车,遇到两名当地青少年索要香烟,留学生拒绝后遭到围攻和殴打。一名男生被打到眉骨开裂,眼睛暂时失明。
澳首都教育官员认为,这只是孤立事件;澳洲警方也表示,车站围殴事件不存在种族动机。
“很难说是不是种族歧视。但不可否认,澳洲是个有些‘白人中心主义’的国家。”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的罗莎说,一些澳大利亚本地人会觉得本土资源分配不均,抱怨“好工作都被华人抢走了”,可能对华人心存不满。而且华人长得比较容易辨识,可能成为受害目标。但具体到围殴事件来说,或许不单是种族歧视问题,更像是青少年问题。
据澳洲犯罪研究院AIC统计,澳洲10到19岁的青少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4%,但他们中的犯罪人数却占25%。“澳洲青少年的犯罪率比较高。他们正是叛逆的年龄,学业压力不重,空闲时间多,就会用‘烧东西’、打架等行为,来强调自己的‘存在’和‘身份’。”罗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