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于 2017-4-6 00:03 编辑
作者:Spenser
自前两个星期做出一次200万营收的线上课程后,生活变得不太平静了,第一是好些平台希望我去其平台授课;第二是好些媒体联系我,说你作为今年最火的知识付费实践者,能讲讲对这个现象的看法和背后的逻辑吗,这种模式可以被复制么?
对于所谓的知识付费,我确实有很多分享(吐槽)的地方。
明显感觉到,互联网圈各个知识服务平台,今年都在重仓押注知识付费的赛道,得到,一块听听,喜马拉雅,馒头商学院,十点课堂,在行分答等,都在各种圈寻找能提供知识付费的人,只不过有些平台思维是做精品头部,比如得到;有些平台采用流量思维,比如喜马拉雅。
但不管什么方式,那些知识内容提供者,自然成为平台争抢的对象,如果这人还能自带流量,那就恨不得是下一个知识头部IP。
就像罗振宇元旦那晚在深圳的跨年分享会上,骄傲地说:在现在这个点上,我们的收视率,打败了其它综艺跨年晚会,全国第一。
一夜间,知识网红,风光无二,好像代替了传统的美女网红,成为时代新宠。
但是,我特别想泼一盆冷水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波知识内容的提供者,享受知识付费的红利。
我的核心观点是:知识本身不会带来付费,只有人格和信用加持的知识才会。
知识本身其实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价值。
很好理解,随着互联网无限分发的魅力,未来,大家能获得的知识,一定是越来越好,而价格会越来越便宜。
所以,我们不是为单纯的知识买单,更是为提供知识内容的人买单;更准确地说,我们买的不是知识,我们买的是对知识内容提供者的欣赏和喜欢,买的是知识提供者的人格和信用。
有些做知识服务的,或者做自媒体朋友,说你丫的真牛逼,用户粘性好高啊。
我在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候,心里永远记得的话就是,你写的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什么价值。
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极度用心,真诚才是唯一的道路。公众号早期后台的评论,留言,我都基本上做到逐一回复。但是现在留言实在太多,才选择挑着回。
包括我在写作课里也反复强调,你写的每一个字,心里是要有读者的,仿佛读者就在你前面看你,这样你写出的东西才不会自嗨,才让读者真正有共鸣和收获。
后来这个号有点小影响力了, 有很多品牌方找到我希望我接广告。我同我团队讲,我们接的原则有三条:第一,品牌调性不好的不接;第二,品牌文章一定是我们亲自撰写,不接受品牌方的统一文章,因为只有我们才最懂我们的用户,能写出对用户最有价值的内容;第三,品牌方不可干涉内容的创作。
其实我写广告软文内容所花的时间,会比我正常推文的时间要多,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有品牌植入的文章,其实质量更高。所以经常这些文章的阅读量,高过平时文章。
读者粘性高是怎么来的:你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是否用心沟通,你是否用心为他们带来价值——没有谁可以被欺骗。
你的人格加持,你的信用背书,就是这么一篇篇文章码出来的积累。所以我开知识付费课程的时候,才会有这么多人愿意相信,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而事实上,我相信前段时间我和团队每天熬夜筹备课程,用心运营社群,大家能看到我们的诚意和尽心。
以至于半个月后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内心非常感慨,讲完课后一直在语音回复大家的问题,不愿停下,因为停止回复用户问题,就意味着课程的结束。
读者留言说,这课程就这么结束了,好舍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