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于 2017-1-11 21:15 编辑
当20岁的年轻人还在迷茫,当30岁的人焦虑“三十而立”时,40岁的人也开始了自己的困惑:在这个年纪,是继续打工工作下去,还是出来创业,追求自己的梦想?创业不是一时冲动,在此之前需要认真地回答自己几个问题,最终再做出选择。
文 | 王泉庚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全社会涌现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最近我与一批步入中年的高管聚会交流,让每个人都写出自己当下最大的困惑并进行投票,结果得票最多的困惑是“人到中年,到底是选择继续打工还是创业?” 中年创业与青年草根创业有着不同的优势与挑战。中年继续打工,感觉遇到了天花板,实现不了人生价值;选择中年创业,又担心失败,害怕失去,真是进退两难。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现在,很多人感觉却是“四十大惑”。
打工与创业的两难
打工与创业各有优劣势,到底存在怎样的两难困惑呢? 打工的好处,核心是“安全”,物质上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在精神压力上也还可以释放,工作不合适可以选择调整,周末、节假日可以陪家人。打工的坏处,核心是“不能自主”,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碰到民主些的,可以提提意见,碰到专制的,只能大事小事请示汇报,不能主导决策;没有参与感、成就感,不能掌控工作,财富也有限,实现不了个人梦想和愿望。
而创业的好处,核心是“自主”,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能独立自主决策,充满激情,实现人生梦想。创业的坏处,核心是“风险”,创业过程充满艰辛、挫折、忧虑和痛苦,过去的人际关系都可能重组,精神压力巨大,甚至破产,一无所有。 “打工与创业”的选择评估
中年高管面临选择“到底要继续打工还是创业”这个困惑时,你需要从内心问自己五个问题,也许就想明白了。
1、问题一:我是谁?
1942年,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第一次提出人格分类的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到了20世纪中叶,“迈尔斯-布里格思个性分析指标(MBTI)”,把个性(也叫人格)分成16种类型。
20世纪90年代,应用到了商业需求,基于FFM“大五”模型发展起来的各种人格测量,比如HOGAN领导力指标等,应用到了员工与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发展,世界500强的领先人才管理体系大都是基于这些系统去选拔和发展及任用人才。
人格相当一部分(大概50%)是由于基因造成的,是一出生便带来的;另50%取决于后天环境的改造与影响,尤其是从出生到青春期阶段的父母带教家庭环境、老师教育学校环境、同学和玩伴环境,儿童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行为模式影响很大。
优秀创业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质和驱动力,要有很强烈的进取心、抱负和梦想,才能不满足现状,长期艰苦奋斗;要有很高的内在需求驱动力,才能充满激情,一直向前;要有不服输的个性,才能屡败屡战,度过层层难关;要有冒险精神,才有勇气挑战现状,挑战自己,不断求新求变;要有战略思维与创造性,才能洞察未来,抓住商机。
这些特质是基因与早期成长环境的产物,相对稳定,较难改变,除非碰到剧烈情感冲突或环境冲突。通过自身长期克制的努力训练,也是可以改变一部分的。当然,个性无好坏,关键看匹配在什么类型的工作上。个性是两面性的,同一种个性有时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个性发挥到某种程度是优点,当发挥过了以后也就成了缺点。
因此,需要问自己的第一问题是,我是谁?我的个性特质适合创业吗?
2、问题二:我能做什么?
中年转型者需要通过以往多年的工作结果分析,什么工作做的好,展现出的擅长能力是什么?什么工作做不好,验证了哪些方面的能力缺陷?自己有独挡一面负责过项目吗?有在企业内部创业体验吗?是喜欢对外社交与客户打交道,还是喜欢独处思考与技术打交道呢?我们的能力是表现出了打江山的能力,还是体现出了守江山的能力?
还是既能打江山,也能守江山呢?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获得,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反馈获得,还可以通过如DDI能力评鉴中心获得更加客观的自我能力评估。
比如,作为早期创业者,从0到1,从无到有,要打出一片天下,需要更多的是开拓与创造能力,要具有企业家创新能力、商业敏锐度和客户需求导向的能力。规模发展后,要治理天下,要从1到3,就需要柳传志说的领导要具备“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能力。
什么叫能力?能力就是成功做成某件事的关键行为习惯。因此,每个岗位都可以制定出3-5项核心能力模型,每项能力又可以细化为4-6个关键行为动作,只要坚持长期训练这些关键行为动作,你就可以训练出某一项能力。能力是训练实践出来的,不是通过看书和培训就可以真正学到的。
客观清晰认识自己的优势能力是哪些,弱势能力是哪些,又要如何发展自身的能力?
3、问题三:我做过什么?
人到40多岁,已经工作了近20年,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需要客观复盘一下,过去做的都是些什么类型的工作,是后台与工人和机器打交道的生产制造,还是前台与客户、竞争对手打交道的销售、拓展?是创新性的产品研发、品牌营销,还是后台管理性的人事、财务呢?哪些工作做的非常出色,绩效成果非常优秀,展现出了特有的核心才干?哪些工作做得不好,也工作得很不开心,触碰到了自己个性与能力上的软肋?
商业、管理、领导都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你的长期历练已经基本验证了你的天赋与能力。
4、问题四:我拥有什么?
通过过去的工作积累,我拥有什么资源呢?人脉关系、人才团队、项目资源、资金实力等各种资源积累程度怎样呢?哪些资源拥有,哪些资源缺乏?选择的创业需要哪些资源,你如何准备?如果选择转型,你可承受的底线是什么?都需要有个盘点和清晰的认识。
5、问题五:我处在什么环境?
通过认识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但也有很多时候是环境所逼,容不得内心客观选择。每个人一半是基因遗传,一半是后天环境造就。人与环境的匹配关系,有以下四种。
在经济下行的年代,不少企业就会不断调整战略和组织,甚至大量裁员降低成本,以挽救颓势。企业环境所逼,作为员工要么调整心态,适应所处的环境;要么调整环境,去寻找适合自己优势发挥的环境;还有一部分人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环境,那就自己去创造环境,有的与人合伙创业,有的自己去创业,有的选择自由职业。
一般情况而言,中年转型不要为转而转,不要赶热潮,市场什么热就做什么,不要从零开始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要优先转自己熟悉的领域,能发挥自己核心才干的领域。
如俞敏洪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外做兼职受处分后辞职创立了新东方。也有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不想去打工,也不想去创业,就花更多时间去做过去没时间做的事,如去学习、修炼提升精神体验,如陪伴父母和孩子,如去旅行、打高尔夫、户外运动体验等。
无论碰到什么恶劣的环境,就像自然界万物一样,首先要的是活下来,要生存,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其次考虑的是发展,要走下去,成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都会预先感知洞察到环境的变化,能在环境变化之前就果断做出应变,“找死”还有50%活路的可能性,“等死”就真的死了,保持积极、正能量,要敢于挑战现状,挑战自己,从新环境中找到新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