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投到我门下的中国学生,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背单词,要把用来背单词的时间花在大量阅读上。阅读量大了,自然就会积累许多单词,而且这些单词大多能活学活用。为什么?普通的词汇,仅常用意义往往就有十几条。这样的词汇出现在文章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不同的意思。跟着文章读、查字典、思索每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能够通过这些单词的重复出现而记住,还能掌握每个单词的不同含义。
你再看看托福、SAT的词汇表:每个词下面一般就两三条释义。我重申英语中的一个规律,所谓难的(比如字母多的)、冷僻的单词,多是专业用语,用得少,故而意思也都很精确、很狭隘,最多也就有两三个意思。常用词汇,顾名思义就是用得多,各种场合都出现,于是导致字义丰富。拿中文作个例子,“火”是很常用的词汇,大家都用。网上突然出现一句:“这本书真火!”靠背单词学中文的老外会觉得是什么意思?他可能以为这本书被火烧了。你再说“这么书灌水了”,意思是这本书内容太不扎实。
背单词的老外一看,最多猜出那本书肯定湿了。这两个句子,如果你用很正式的语言说“这么书销量巨大”、“这本书包含了太多不实的内容”,那么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销量”肯定不如“火”常用,“不实”这个抽象的词,看似比“水”要难不少。但是,他如果靠背单词学中文,碰到“销量”和“不实”不会有什么歧义,大致能知道句子说的是什么。但碰到更简单的“火”和“水”字,反而晕了。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SAT题型变革在词汇上的意义。你拿着词汇表背,最多记住两三个意思。对于普通单词来说,那仅仅是其意思的冰山一角,你自以为懂了,其实大部分不懂。至于那些中美学生都不认识的生僻词汇,第一是大家都要背,中国学生没有什么劣势,第二是背会了以后确实差不多就是会了,因为那种词的定义确实很狭窄,你不会漏下十几种自己不知道的意思。
善背单词的中国学生,在旧版SAT考试中也许靠着海量词汇表现不错。但普通词汇的各种活用,只能通过阅读来掌握。题型这么一改,那些一天到晚背单词、演练题型而不注意大量阅读的学生,当然要倒霉。从SAT新题型设计者给出的示范性考题以及在2015年底按照新题型出台的SAT简化版PSAT看来,生僻词汇确实少了。但是,对“简单”词汇的多义性的考察则大大加强了。
所以从英语的基本功入手,全方位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能力,才是王道和正道。而通过精读名著来强化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是最科学高效的方法之一了。希望中国学生早点醒悟~(新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