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90后萌妹子 于 2016-1-14 13:01 编辑
又到年底时光,目测一大波来自于各大领域成功人士的年度分享、年度鸡汤、年度总结又要侵占大大小小的新媒体、老媒体。
例如一年成功融资5次的创业模范,公司多次死里逃生,生来彷徨;或者是某成功转型的媒体人,在企业圈子混的如鱼得水,年底各大七大姑八大姨召开的大奖会议中,屡获殊荣;又或者是从媒体华丽转身进驻投资领域的帅气小伙,让创业大街万千创业者迷倒在其个性的西服之下,感受许多怀揣梦想的少年对他的簇拥。
当然,下面这些只是年度分享的冰山一角,他们只是当下互联网的部分写照,只要你有一颗想分享的心,无论你是哪个角色,一样可以侃侃而谈,谈笑皆文章,投足皆诗书。这些所谓的分享,都只是分享者做了那么些引以自豪的案例,说了那么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话语,听了那么些让人内心膨胀的故事之后带来的副作用或者是一次无懈可击的PR行为。
简单来说,无论何等形式的创业分享,都是一堆骗人骗己的谎言。下面是五大分享谎言(非干货,别入座)。
第一句:“大家好,我是XX公司的创始人,现在我跟大家分享,我们公司如何没有花一分钱推广,从0做到一百万用户。”
呵呵,除了这两个字,我不知道如何对这句话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而最可悲的是,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在不下十家创业公司的分享稿里面看到过,是创始人的亲述。
这句话最大的威力就是,有无数看客,看了无数次这句话之后,依然相信这句话是真的,并且傻乎乎的安排自己手下的人根据那篇分享下面的一些技巧,一字一句的打印出来,每个都要非常到位的落实,势必做到完全一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在你第五次按照第五篇分享的方法里面去执行的时候,你的用户,你的数据依然没有任何起色。
因为创始人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的某一轮是BATMD某个流量巨头投的,他们的种子用户是直接从上亿的池子筛选出来的精准用户;创始人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在原来的线下实体店、线上淘宝店、天猫店、京东店等直接塞了一个大广告,或者在售后的册子里面写上“下载APP立减三十元”,正24小时源源不断的为他们一个刚上线的APP导流;创始人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曾经是某媒体某广告的总监、副总裁,在内部转型、内部孵化响应号召的时候,获得了老领导一些卖不出去的广告位,对外标价至少十万级别的支出。
这是你不知道的真相,你却傻乎乎的指着你手下的员工说他们不努力,不加班,不付出,不996作息,“肯定有一样我们没有做到,别人做到了,所以别人有效果,我们没效果!”众人皆醒,你独醉,你醉了可以,但别酒后骂人。
第二句:“我们一路融资都非常顺利,第一次见面只用了3分钟就确定了投资意向,比某马的6分钟还要少3分钟。”3分钟,3分钟能做什么,北京地铁高峰期的发车间隔大概是五分钟,也就是说,在等下一班地铁到来的时候,你已经基本可以敲定你的天使轮和A轮两轮融资了,因为你已经花费了5分钟;3分钟还能做什么,一个成年人的眨眼频率“每2秒到10秒眨一次眼”,按照最多的频率,一分钟眨眼30次,按照最少的频率,一分钟眨眼6次,也就是说,在眨眼18-90次之后,你的第一轮融资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除了后半句的三分钟之外,前半句的融资非常顺利,也是满满的槽点。什么叫顺利,就是基本你想要钱人家都会给你,这就是顺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创始人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在第一次决定创业之前,已经足足做了一年、两年、甚至十年的准备,打通了各家人脉,并在口头上已经获得了很多投资人的意向投资,只差那天他动身创业,去用3分钟签下那个名字。
创始人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在准备一轮融资的时候,每天从上午6点开始由FA安排的第一家机构的早餐会,7点半第二家的早餐会,9点第三家因为没开完和第二家一起的早餐会,11点第四家的午餐会,12点第五家午餐会,3点第六家下午茶,5点第七家下午茶,7点晚餐,9点晚餐,11点夜宵,12点喝酒……这是他们日常的一天,用脸在投资人心中刷出一面墙了,这才能得到那么些顺利的讯息。
创始人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公司一个月的利润是一百万,并且在创办的第三个月已经收支平衡,并且盈利持续上升,他们根本不需要外部资本的介入,所谓的融资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融资回来的钱也大部分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或者是这头转完钱,那头就购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
“为什么别人拿钱那么容易,我们拿钱这么难,谁有BAT老大的微信或者电话,我跟他聊聊,我们项目肯定能成!”
第三句:“我们是XX领域的BATMD(其中一家),它是我们的对标公司,我们的模式已经经过验证。”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自然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行业自然有不同的规则和潜规则。即便他们全都披上了互联网这个外皮,也无改这个隔行如隔山的千年定理。
这句话里面有几个点值得一说,“XX领域的巨头”,这个领域真的需要你这样的巨头么?你在垂直里面做大而全的事情真的有用处么?
例如,在医疗行业,你要做一个微信,让所有医疗从业人员都能在里面畅所欲言,好的,假设我作为一个每天帮别人打针的小护士,上午7点就上班,晚上9点才下班,一天见到的都是医生、护士、病人,满眼都是白的医生护士装,红的针管血,还让我在闲暇看手机娱乐的时间装上一个只有我们医生护士才有的“行业微信”,我连跟我在工地搬砖的男朋友视频聊天的权利都没有,这样的软件我不秒删才怪,又或者说,它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最后一句,“模式已经经过验证”,这句话更加经不起推敲,你的模式在哪里验证过?美国还是中国?如果在中国的话,你在空调行业验证的质量保证,技术领先,一台空调用十年作为口号,放在手机行业,质量保证,技术领先,一台用十年,这能作为口号么?通常,我们都管这叫口PAO。
“既然在两个领域都经过验证,那证明这个模式肯定是正确的,我们立马开干,一定能在最短时间超过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