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雪白的雪 于 2018-1-29 22:20 编辑
x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文 | 陆晓璇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7年各城市的平均工资: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8000到10000,二线城市要在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上打个六折。   平均工资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普通青年们刚刚跨过温饱线,可以开始向中产迈进了。 
 有人一毕业就完成了这个转换,有人却为此奋斗了很多年。   我们找到了这样几个普通人,和他们的月薪故事。 
 Part 1 
 苦累交织的一线生活 
 
 张女士来自中部省份的一个小镇,十几年前毕业于一个普通二本财会专业。 
 全家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 
 即便如此,张女士还是毅然决然来了北京。   在几位受访者里,张女士是毕业后起薪最低的。 
 实习500,起薪1500,住过三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 
 为了省打车钱,加班到半夜两点半之后战战兢兢地走了一个小时回家, 
 那是北京最冷的1月。   生活不像童话故事,张女士受过了一切北漂族的痛苦,但并没有变成人上人。 
 她只是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升职、一点点加薪。 
 看着北京的房价从几千涨到了十万。 
 而她工资的涨幅却远远够不到房价涨幅的零头。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在通讯业龙头工作的老乡,还有了两套房, 
 但张女士内心还是充满了焦虑。   丈夫外派非洲多年,工资十分可观。 
 但年纪渐长后,精力和身体都熬不住了,打报告调了回来。 
 回国后薪水连降了两级,如果这两年再升不上去很有可能面临失业, 
 而房贷还有几十年要还。   没有北京户口的两口子,35岁了也不敢要孩子。 
 因为生了孩子不能读公立,一路读私立就又是一大笔钱。 
 房贷加养孩子,几乎就是个无底洞了。   外人看张女士的生活优渥、迈入中产。 
 仔细一看,却发现像是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冯小姐挺自豪,自己毕业的起薪是老家父母的薪水加起来的两倍。 
 但也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进中国最热门行业里的最热门公司,她付出了多少:   之前不是有个北大研究生写了篇文章,说自己学历这么高去互联网公司还被拒绝嘛,还搞得挺声泪俱下涕泗横流的。 
 我一数,她才面了几家公司啊就觉得被社会抛弃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吧。   我跟她一个专业的,虽然不是北大清华也是全国top10了。 
 非技术工种当然竞争激烈,大家都很厉害的情况下,真的是看运气了。 
 有的时候你就不合面试官眼缘也没办法。   我属于特别不合眼缘的啦,面的好几家公司有六面。 
 我面到第六面挂了,八面的我面到第八面挂了。 
 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 
 但求职就是一个天天被用人单位提醒你嘛玩意儿都不是的过程。 
 但我熬过来了,结果是好的不就行吗?
   我们问她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冯小姐摆摆手说不想想了。   这一年我过得太累了,为了找一个看得上的工作殚精竭虑、战战兢兢。 
 现在我只想享受生活,租一个带阳台的房子。 
 买一些学生时代买不起的化妆品和包包,明天的事,留给明天再想吧。
 
 
 张先生的工资在同辈里不低不高,但这也是他努力工作三年之后才慢慢涨到这个水平的。
   交完五险一金和房租,再把吃穿用考虑进去。 
 其实一万一个月也剩不了仨瓜俩枣,好在张先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火柴没头他是个光棍儿。   张先生觉得现在过得就挺开心,吃喝不愁。 
 也不用像大学似的想买个正版游戏、配个高级电脑就得在生活费上拆了东墙补西墙, 
 现在基本想买就能买,想玩儿就玩儿。 
 我确实是典型的90后呀,不想考虑未来怎么样,只想活在当下, 
 尽力满足现在想要的,然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别的也都无所谓。 
   我们单位有人天天想升官发财,最后都进去了,你说何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