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6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替课”“逃课”不能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4: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最近有两篇议论大学生上课的文章受到热议。一则是《齐鲁晚报》发表的《高校大学生有偿“替课”成产业》,说是9月份开学以后,山东泰安多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混迹”于19个替课群,“替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另一则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都上大学了,我还不能逃课》。


前文担心找人“替课”的大学生会因此“赔了夫人又折兵”“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文则在被大学生们点赞的同时,被管理者责疑为“一放就乱”,必须严格要求、严令禁止。


综合两篇文章引发的争论,笔者认为,之所以老师与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甚至观点刚好相反,主要在于各自所站的立场不同,如果学校的管理者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规章,许多问题或能迎刃而解。


细读“替课”新闻,记者对“替课”根源的揭示比较实事求是,即许多同学是因忙于复习考研而“无暇听课”,真正逃课去谈恋爱、睡懒觉、玩游戏的极为少见。


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即这种“替课”有没有办法避免?众所周知,今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12月24日至25日,显然本学期准备考研的同学时间都非常宝贵,然而,笔者沟通了自己高中同学目前就读的12所高校,竟有11所学校将12月中旬定为课程结业“考试周”,可想而知,学生纵有三头六臂也必然分身无术,难于应付,只能放弃听一些容易过关或自己有把握过关的课程,“替课”于是产生。至于有人说“替课”形成了“产业链”,那只是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交往方式,被媒体以“抓眼球”的形式放大了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基于以上现实,如果学校管理者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校内的“考试周”后延,将课程开设与全国考研时间适当“错峰”,甚至国家层面上能将考研放在学期结束后进行,考研“替课”又如何会成“疯”成“链”呢!


以同样的视角反观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真正不知道好歹故意不去听课的毕竟是少数,而因为忍受不了教师“背书”,无奈选择自学、选择出逃“偷听”校内外其他优秀老师授课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学校能够打破校际界限,允许学生以各种途径的实际所学收获、实际所考的证书来替代应修学分,岂不更加有利于学生广采百家之长、提升综合素养?老师们如果怀有这样的胸襟和眼界,又何至于使出洪荒之力、挖空心思地去约束学生,去听那些老师讲得不好而学生又不喜欢听的课程呢?


总之,不管是“替课”还是“逃课”,大都事出有因,我们不能依仗管理优势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或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学校管理者不妨多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不再是问题。(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