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53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就业吧] 大学生“打工文化”怎样落地生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南京几位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在当地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打工遭遇侵权,经过多方维权至今未果。中国青年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打工被侵权现象并不是个案。黑中介行骗、企业克扣工资是大学生打工遇到的常见问题。一些大学生在遭遇侵权事件后出于各种顾虑不愿维权。在大学生打工遭侵权后,一些地方的劳动监察部门也存在监管不力的嫌疑。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并非校园新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左右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开始,从前“由国家养着”的大学生的现实经济需求就强烈起来。并且,多数在校大学生已成年,有能力通过兼职获取报酬。但是,这么多年下来,社会对大学生打工并未形成正确意识。企业一面利用学生兼职促进生产,一面在用人方式上戴“有色眼镜”,百般克扣待遇,不愿签订合同;校方保障学生权益作为不大;一些家长则认为,“打工”是子女为了体验社会,没有视之为严肃的劳动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发达国家大学生的“打工文化”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他们规范的管理机制与成熟的运作模式,为国内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也让有经济需求的大学生感到钦羡。打工不意味着“缺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与学习。除了补贴学费、生活费,一些学生即使出身家境尚好,并无学费之忧,也希望通过打工换得旅行费用、购买新款数码产品等。在引入发达国家大学生“打工文化”的时候,不能遗漏这样的客观事实:大学生打工有其身份、能力与诉求的特殊性,必须提供特殊的规则保障。

诸如“大学生打工受不受劳动法保护”的问题,正暴露了大学生打工有需求无规则的现实。除了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把大学生打工明确纳入劳动法框架内,司法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该联手考虑下一个问题:怎么制定更细化的规则保护打工大学生。在看到发达国家大学生打工有机融入教育体系的好处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学生打工与教育的脱节,误认为学生打工就是“为赚钱而赚钱”。更好的打工就是更好的教育,给学生上课,教育工作者主张因材施教,管理学生打工,也不能笼统地把它与社会人员务工放进同一概念里。

国内大学生打工领域集中于服务行业、加工制造业,也有一些在教育培训行业,其中前两者的报酬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特征注定影响了大学生“打工文化”有所不同。相关报道也指出,哪怕一些连锁快餐店与学生签订了正规劳动合同,能够提供的薪酬也极低。开辟大学生打工的新领域,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获得更理想的报酬,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尽管在校生还没有拿到一张文凭,但是他们学习期间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的。

学生兼职与学习的矛盾,也需要相应规则的约束。拿“打工文化”盛行的美国来说,学生打工的限制虽小,但对于学生打工的时间,政府则有明确的规定,即学生在学期时打工每周不能超过20小时,在假期时打工每周不能超过40小时。反观国内,大学生课外兼职的时长、强度,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往往学校方面处在一个不知情、不干涉的状态,而劳动监管部门对学生兼职也没有着力监控。这既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因打工荒废学业,也成为学生人身安全的一大隐患。

要让大学生享受健康的“打工文化”,就必须改变现今大学生打工的“散养”状态。没有规则就没有发展,那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事物,就不可能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对打工大学生的权益,就要有专门的法规来保障,能够体现出大学生务工者的特殊性;对学生打工的行为,也应当相应的引导与约束——让打工成为大学生快乐的生活方式之一,让打工与学习并行不悖。(中国青年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 20:1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3 08:3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