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13215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今年7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张琪跨越千里山海,走进重庆巫山县中医院,开启了为期半年的支医征程。她带着责任与热忱而来,积极参与当地内分泌专科建设,协助提升慢性病规范化诊疗能力。
张琪(左)在查房 一纸请缨:源于一次相遇的“双向奔赴”
六年的从医之路不算漫长,但张琪早已将“责任”二字刻入骨髓。2019年博士毕业后,她扎根临床一线,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快速成长。而真正点燃她支医热情的,是一位曾在烟台进修的巫山医生。
“他学习特别刻苦,问得特别细,眼神里全是渴望。”张琪回忆道。正是这位同行的执着,让她真切感受到基层医疗对优质资源的渴求,也让她意识到:技术的差距,不应成为患者获得救治的鸿沟。当支援巫山的号召传来,她毫不犹豫递交了申请。
从零起步:在荒原上种下“规范”的种子
初到巫山县中医院,张琪被委以重任——担任支医团队副队长,并牵头组建内分泌专科小组。然而,现实比想象更艰难:内分泌病房几乎空白,诊疗流程不规范,年轻医生缺乏系统培训。张琪迅速行动,依托烟台毓璜顶医院的经验,结合巫山实际,梳理出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常见病的标准化诊疗路径。
张琪(左)在工作 每日查房、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张琪像一位“播种者”,将规范的临床思维、严谨的诊疗习惯,一点一滴融入当地医生的日常。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让“规范化”三个字,从口号变为现实。
一场生死营救:多学科协作的“教科书式”救治
真正的考验,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张琪刚到巫山县中医院不久,院内一位重症患者突发意识障碍,生命垂危。ICU紧急组织多学科会诊,心内、呼吸、重症专家齐聚,却难以锁定病因。此时,张琪敏锐捕捉到患者血糖异常与呼吸深快的细节,果断提出:高度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一判断,让救治方向豁然开朗。她立即分享烟台毓璜顶医院在内分泌危象处理中的成熟经验,指导补液、胰岛素使用、电解质管理等关键环节。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精准调整治疗方案,终于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张琪在查房 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不仅挽救了一条生命,更成为全院的一堂“实战公开课”。事后,张琪受邀主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用真实案例剖析诊疗逻辑,赢得全院医护人员的由衷掌声。“能把烟台的经验‘带进来’,再通过实战‘留下来’,是我此行最感欣慰的事。”张琪说。
小家大爱:平凡中的坚守最可贵
初来巫山,湿热的气候、难懂的方言也曾让她不适。但当地同事的热情相助、患者的真诚感谢,一点点融化了陌生与隔阂。而支撑张琪在异乡坚守的,是远方那个温暖而坚韧的家。
张琪授课 “我的爱人是军人,常年分居使我们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格外深刻。得知我来巫山,他毫不犹豫地支持,再忙也会抽空关心我。”提及家人,张琪语气温暖而坚定。双方父母的理解与托举,更让她无后顾之忧。爱人的支持、家庭的理解,是她扎根巫山最深沉的力量。
在张琪看来,支医不是“走过场”,而是一座连接山海的桥。“桥的一头,是烟台的先进经验;另一头,是巫山百姓对健康生活的期盼。”接下来的时间,她将致力于推动内分泌专科建设,完善慢病管理流程,提升急危重症识别能力。
山高水长,医心无界。支援巫山仅一月有余,张琪已悄然播下改变的种子。“我们播下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的种子。当这些种子在巫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才是支医真正的意义。”张琪说。(通讯员:李成修 崔方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