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5月25日某某电视台的《问政教育》直播,直接揭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前期的采访准备充分,现场的主持慷慨陈词,被问的教育部门领导接二连三的自责、检讨、认错。在近年来很多电视节目都止步于正面报道、不敢揭示问题的现状下,该节目确实让人看了畅快淋漓,估计节目收视率会直线飙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坚决支持曝光教育自身的问题,甚至说深恶痛绝。节目中揭露的学校开门时间、入园难入园贵、学区划分不合理、新建校一拖再拖不见踪影、机关文件抄袭复制等等,确实应该曝光、质疑、追问,以促使教育办得更好。 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是教育部门自身的问题,更不是教育部门自己所能解决的;即使能解决也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绝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可以让教育部门无限的担责、让教育工作者无底线地付出。
就说入园入学难的问题吧。 为什么幼儿园“一座难求”?学校近在咫尺,孩子却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学?这是教育部门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吗? 幼儿园的报名电话打不通没人接,关键是有人接就能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吗?幼儿园如果有学位会看着孩子不收、放着钱不赚吗? 家门口的学校不能就读,难道是教育局把这个学校闲置保护起来了?实际情形一定是学校已经是满负荷运转,无奈之下只能进行看似不合理的学区划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建小区此起彼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此同时相应的教育、医疗、养老、健身等配套设施却没有跟进,教育部门又能如何? 所以,幼儿园、学校收了学生就要超班额、超负荷,不收学生家长孩子就要受罪受累,这样一个死循环,板子不能只打在教育部门身上。 
学校也是一个围城,进不来的想进来,进来的更是有诸多的不如意: ——学校竟然没有校车,接送不方便啊; ——学校开门早了,老师就是想加课,这影响孩子睡眠啊; ——学校开门太晚了,耽误家长上班,整个城市都拥堵了;(原来交通拥堵的根子是在教育局啊) ——学校班额这么大,对学生成长不利啊; ——学校没有食堂,家长一天四次接送无法外出工作; ——食堂的饭菜不营养,损害孩子健康; ——饭菜不热乎,孩子胃肠受不了; ——晚放学没有延时服务,家长无法安心上班; ——延时服务还收费,加重家长负担…… ………… 试问:教育还有一点让人满意的地方吗?
诚然,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好教育分内的事。可是,这些问题真的不是教育部门自身能解决的问题。 就类似允许长岛区的孩子出岛读高中一样,这算不算加重家长负担?能否据此要求每周开通专门的“校船”呢? 一些学生出岛读书,长岛的高中压力减少,而接收这些学生的学校,其接纳能力、管理水平、后勤服务等等,必然面临新的挑战。 但是,长岛的家长有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也只能尽力而为。 所以,以上罗列的学校的种种问题,其实质与长岛学生出岛读高中类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通勤条件的改善、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布局调整的滞后……,相对应的,一些城区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必然带来入学难、通勤远、办学条件不配套、后勤服务跟不上等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教育部门愿意这样的,更绝不是教育部门自身能够解决的。 《问政教育》是一档电视节目,既然是“问”,那么就应该有“答”。可是这样一个直播节目,面对主持人有备而来的咄咄逼人的提问,教育部门蒙在鼓里的一无所知,这是一次信息不对称的对话,也根本没有教育部门回答、应答、解答、答对、答复、答辩的机会。 即使给了机会,有些答案也不能说、不敢说,说了也没有用。 
当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无法理清的时候,刀刃就只能指向了教师。只能通过老师的付出来解决一切:提前上班、筹办食堂、陪同午餐、看护午休、课后服务,而且还必须是免费的。 我就想问问主持人: ——走出校门,你让谁每天义务帮你看护一个小时的孩子? ——家长8点半上班,凭啥就要求老师7点上班? ——家长要工作中午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凭什么要求老师中午就要加班照顾你的孩子? ——乡村教师经年累月起早贪黑接送校车,就该这样义务付出吗? ——也许你不知道,老师也有孩子要上学、要接送…… …………(此处省略N+1问) 当然,这些问题我不是针对主持人的。我知道,所有台词都是编导写好的,主持人不过是作为一个代言人在前台表演一下而已。 所以,当节目最后,主持人泪光闪闪地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时,我相信绝对是她的真情流露,而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播音主持人的临场作秀。 纵观一个半小时的问政节目,没有一个涉及教育改革、学生培养、家校合作等“真教育”问题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乎学生吃喝拉撒的问题。 莫非教育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好吧,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我承认,你成功了。 问题是,《问政教育》一时爽,问得老师心里凉,最后是谁更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