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曾经有读者向我吐苦水,说自己毕业后回老家当公务员。几年后看周围的同学创业的创业,炒股的炒股,全都发家致富。于是觉得自己选错了方向,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
今天的文章,Boy 就好好来聊聊这个话题。
文:张良计
.......... 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
“选择大于努力”,应该算近来最受欢迎的一个论调。无数大V以此为主题,洋洋洒洒写出数百篇文,教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但如果细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鼓吹这个观点的人,往往举出那些依靠正确选择而逆袭人生的故事,同时对比那些不闻窗外,埋头苦干的人。最后得出结论,你的选择错了,所有努力都是打水漂。
你可以说,因为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行业,才让接下来的努力更有方向和意义。但这里有一个大多数人都忽略的问题:
为什么别人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者说:
凭什么我的选择就是错的?
这既不是摸彩票,也不是抽奖,总不能瞎选。你不能听几个人在那里说“all in XXX",就把全部身家性命投进去。别人的经验,在你身上不见得适用。
况且这些说“选择比努力重要”的人,他们只负责抛出观点,收割流量,后面的逻辑自洽却撒手不管。
OK,既然他们不写,那我来顺着讲讲吧。
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最开始,选择与努力的关系上来探讨。实际上,”选择大于努力“的正确前提是:
你首先得有“选择”。
没有选择,或只有一种选择的人,是谈不上做“选择”的。只有当面前摆满了ABCDE 各种选择的人,才有资格去想怎么选。
然而,我们再往前推一步,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面前摆满各种选择?
你还是得努力。
对大多数人而言,努力才是创造选择的唯一途径。撇开那些家庭背景好,或极其聪明的少数人不谈,我们一生面对的机遇是很少的。刚踏入社会的人更是没有多少选择权,只能等待被挑选。
这个时候你只有努力,才能打开局面,其他的旁门左道都不靠谱。
因为只有努力了,才能知道目前的选择是对是错,然后做出正确的新选择,接着继续努力。
而不是一上来就说,选择大于努力。这是断章取义。
拿我自己来说,我第一份工作是做咨询。在此之前我投过好多简历都失败了,进入第一家公司纯粹是因为公司刚开张,名气还不响,我是第三个投他们简历的人。那时我有资格去选择吗?几乎没有。
但后来正是努力的工作,每天加班加点做项目,让我在短时间里将这个职业吃透,了解了它的优势和弊端,最终让我思考要不要将咨询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方向。
后来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咨询虽然很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大多时候停留在后端理论阶段,离商业价值的前端变现实在太远。再加上彼时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我做咨询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行业的前景趋势,这都促使我最后做出了改变的选择。
倘若当年我工作不努力,得过且过,还喜欢到处道听途说。就算某天一位贵人告诉我“选择大于努力,你不应该选这个行业”,我也根本不能理解。
“努力”才能让你了解到“选择”的真正价值。
没有努力,就不能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沉淀,进而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最后只能听风就是雨。今天A说这个好,明天B说那个赞,后天“我有一个朋友做C行业发财了”,你怎么去选?
听信“选择大于努力”的人,听话只听了一半。成功并不是“只要做对选择,剩下只用躺赢”的一劳永逸,而是“选择,努力,再选择,再努力”的螺旋式上升。
没有人天生第一次就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成功的人一定是不断用努力来调整自己的选择。
爱因斯坦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瑞士专利局的审查员。如果放在今天“选择大于努力”的论调下,他大概会被嘲笑成只图安稳,不求上进的公务员。然而,他用业余时间研究自己热爱的物理,每年都能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后来他的才能被苏黎世大学注意到,爱因斯坦被聘请为教授,最终离开了工作7年的专利局。
你说是“选择”成就了他?不,我说是因为“努力”,他才有所“选择”。
因为努力,让他从一个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朋友托关系的公务员,变成被知名大学争抢的教授;因为努力,让他意识到一辈子待在专利局并不是他想要的事业,他对物理的热情应该挥洒在更需要他的地方。
倘若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每天过着早上喝茶看报纸,下午睡觉侃大山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他选择做一名物理学家,你觉得可能吗?
没努力过的人,连谈选择的资格都没有。根本不存在什么“选择不对,努力白费”的说法。就算真选错了,你至少知道为什么这个选择是错的,曾经的努力都是经验和教训,怎么能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