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958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2-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6-6 09:3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朋友圈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刘杭也对朋友圈颇有怨气。
大四下学期,在埋头苦干几个月后,刘杭的毕业设计终于有了眉目。他开始实施和同学早前定下的毕业游计划,并在朋友圈分享所见所闻。
没想到,观赏的闲心随即就被家人的“轰炸”粉碎。在父母看来,刘杭在紧要关头出去游山玩水,置毕业的“正事”于不顾,显然“分不清轻重缓急,只知道玩乐和享受”;而刘杭也满腹委屈:自己多数时间都在专注学业,终于熬到“能松一口气”出去散心,却被当成不务正业。
回程后的刘杭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和父母解释清楚,并且证明了自己没被落下。但经历了这么一遭的他却觉得“心累”——这趟难得的毕业旅行因为朋友圈而打了折扣。
刘杭也顺理成章地把父母分了组:再有可能引起误会的朋友圈,父母一概不可见。“不是故意不给他们看,看了徒增误会,双方都不愉快,何必呢?”
通过这趟不愉快的出游,刘杭品出了朋友圈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大学生来说,背单词、上课、做作业这些早已司空见惯,很难再有分享的欲望。而能令自己萌生“秀”一下念头的,是那些相对特别和轻松的东西,比如旅行,和朋友欢聚。
“我选择把这些放进朋友圈,结果时间长了一看,好像‘朋友圈中的我’只会干这个,父母也推测玩才是我每天的生活。”刘杭说。
程婧也觉得,朋友圈就像一把放大镜,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进了大学受环境影响,同龄人之间会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有些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父母却可能感到不解,甚至上升到有关价值观的矛盾。”程婧说。
矛盾频发的背后还有信任危机。
程莉最近觉得有点“尴尬”,朋友圈在她这儿成了“监控”和“反监控”的阵地。
因为无意间和朋友说起对方儿子最近的动态,让朋友发现自己被儿子分出组了。这位朋友只好软磨硬泡请孩子信任的程莉当起了“间谍”,并隔三岔五抛来问题:他最近又去干什么了?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一切只是因为程莉和这位父亲看到了孩子的两面:在父亲的朋友圈里,儿子单纯,循规蹈矩地分享新闻、生活常识;而在程莉这边,却是大片的“灯红酒绿”,频繁出没酒吧、拍大尺度照片……
这也正是这位父亲执着于“监控”的原因:“他离家后花钱大手大脚,天天不干正经事,你能不糟心吗?”
现实中的代沟不可能通过网络距离的拉近而消弭
对于父母来讲,朋友圈是他们关心子女的延续;但对于年轻人来讲,正是朋友圈把父母的“家长模式”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变“规定时间”为“随时随地”。比如,发出去玩的状态,父母会说,这个地方乱,早点回去;发学习的朋友圈,父母先点赞鼓励,说再接再厉;发和朋友的合照,父母会询问是谁,再进行一番品头论足。
这种无时不在的“监控”,让一些年轻人忍不住拉黑或者屏蔽了自己的父母。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郗杰英分析,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不再只是工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即时交往的优势是能够随时沟通,但它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放大效应”。“就事论事容易走极端,在网上说的话不代表就一定认可这个事情,也不等于他在现实生活中就这么做,家长要分清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
他认为,现在的很多教育问题,都是家长爱得过度造成的。孩子成年后,不再需要家长全天候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青春期以后,他们要求独立的倾向更加明显。
在郗杰英看来,两辈人在朋友圈里的沟通矛盾,其实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衍生而来的。并且,这种现实中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网络上距离的拉近而消弭。“网络时代,人们沟通的方式变多了。但实际上,亲子之间最缺乏的还是当面沟通。”郗杰英说。
“家长想了解孩子,孩子也想了解你。”郗杰英建议,家长要走近孩子可以先从建立家庭的微信群开始,既在其中分享信息,表达双方对于事件的看法,又不会重蹈单向施加关心、上来就讲道理的覆辙。“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关心孩子的最佳方式是守望。”
同时,青少年也应从自身作些努力去帮助家长放手。比如,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日常保持和父母足够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如果离家在外独立求学,不要总是在要钱的时候才出现,重大的事情要和家人说,平时也应多关心父母,问问父母的身体等,保持双向平衡的沟通。(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提到的学生与家长均为化名)(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