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一边是三个戴着彩虹眼罩的女生举牌静立,一边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砖石砌成的大门。7月29日上午,因上诉两个月无果,广州女生秋白(化名)和她的伙伴试图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推进“高校教材污名化同性恋”案件的审理。
“同性恋、恋童癖、露阴癖......”“性意向转移治疗”等等对同性恋的归类、治疗方法的介绍频繁出现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心理学类、心理健康类教材中。因认为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今年5月,秋白曾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起诉,状告该出版社。但法院不予立案。秋白于是向广州市中院提起上诉,但至今无任何答复。
行为艺术之后,她们到广州市中院的信访办进行上访。之后在电话里,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告诉秋白,广州市中院已将结果答复天河区人民法院,维持原判,并已邮寄给秋白,也许是寄丢了。
秋白说,“彩虹眼罩”象征着同性恋群体被“无视”的无力感。她希望通过广州市中院,能够让天河区法院摘下“眼罩”,“看见”当事人的合法诉求。
高校教材引风波 秋白是中山大学的学生。刚上大学时,秋白因对自身的性倾向好奇和疑惑,翻阅了不少心理学、医学等专业使用的教科书。她发现,这些教材往往把同性恋定义为心理疾病。
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心理健康教程》把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2013年出版的《咨询心理学》则详述了“性意向转移治疗”“柏拉图式恋爱实践”“厌恶疗法”等“治疗”同性恋的方法。
这些“权威”的教材所述内容给秋白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秋白说,那时是她“自我认同不好的时候,(书上的内容)对学习、精神带来压力,也因为这个看了心理医生”。
类似的教材不在少数。2014年初,“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调查所涉的“变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两门高校课程所使用的90本教科书中,有42本书包含了同性恋的相关内容。而在2001年后国内编著出版的17本探讨同性恋“病理化”的书籍中,有12本对同性恋行为下了不同程度的病态判定,近一半仍主张将同性恋治疗成为异性恋。
然而,同性恋不是病早已是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大会早在1990年5月通过的10次修订的《 国际疾病分类》当中,便明确定性:“单纯的性取向问题不能被视为一种障碍”。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也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
2014年12月19日,在中国第一起同性恋者起诉推行“扭转治疗”的心理机构及百度推广案的判决书中,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也指出:“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
秋白认为,不仅是她个人受到了伤害,学校师生获取正确知识的权利也受到了侵犯。也正因为此,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同性恋仍存在偏见。
秋白的维权路 这已不是秋白第一次为此维权。
今年3月,秋白向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教育厅,寄去了一封公开举报信,举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同性恋污名化,并提出信息公开和召回错误书籍等五点建议。对此,广电总局没有回应;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出版社做出回复,出版社则予以否认。
举报无果,5月12日,秋白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在的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状告其出版的相关教材损害其名誉权。
天河区人民法院回复:“出版发行上述书籍的行为与起诉人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利益关系,且起诉人未提供证据证实上述书籍直接或间接损害其的利益,提起诉讼,实属不当,应不予受理。”
秋白不服,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但两个月过去杳无音讯,因而有了开篇时的那一幕。
秋白的律师告诉财新记者,事实上,秋白因为教科书受到了很大的精神伤害;教科书的错误从学术角度来说是侵犯了一般人格权,但因一般人格权是空泛的概念,在法律适用上通常选择名誉权作为依据。
同时,他表示,诉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如果法院认为所诉内容不可支持,可以判决,但现在却连起诉都不可以。
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也认为,原告有权向声称“同性恋是病”的出版社,以及使用这类教材的学校主张权利。至于诉讼的结果,则应由证据和法律决定。
“希望法院不要关闭大门,回避这样的案件”,王振宇说。(财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