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27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硕士文凭不再是敲门板砖:研究生尴尬境地如何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我没做过明确地调查,但就我个人对研究生未完生涯的切身体会和直观感受来讲,研究生是一个很尴尬的所谓的精英群体。

  在这个拼爹、拼能力的年代,文凭的价值需要有机会成本上的考量。如若宝贵的三年光景在研学之中能够实现最大的价值,则说明考研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考上研也是一件幸事。但如若打算用三年的光景换取一块敲门的“板砖儿”,那还请自觉挂上“呆子”的名牌出门左拐吧。

  道理其实很简单,混社会空手道不行,拿上个板砖儿也不会行。学历万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拿着“板砖儿”耀武扬威的大叔们,快点醒醒吧,两三年的时间00后都能磨把剑了,你就搬块砖,好意思吗?

  板砖儿能敲门,但也很沉呀!一旦敲不开门可就成了负担,一把年纪,搬着它,弯不下腰,也拉不下脸。马斯洛需求理论是一个正金字塔,但对于立志搬砖的大叔们来说,这个金字塔却是倒置的,他们顾不得食宿,却格外重视衣冠;尚未解决生理问题,却特别要求满足受尊重的需求。突然想到韩少功在《山里少年》中写的一句话:“他们因为受过更多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

  观念的惯性有时格外的固执,认定了一个套路就要死磕到底。谁说研究生考试就是选拔人才了?初试;复试;调剂……其实,全都是套路!战战兢兢地走过来,然后就能耍大牌?且慢且慢!真正的人才选拔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大量经费向研究性大学的投入要求高校产出的是显著提升的研究能力和研究体量,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培养研究人才的,而非是靠“板砖儿”来敲门的自由择业者。研究生的扩招扩大了研究型人才选拔的基数,但也增加了无辜“炮灰”的数量。这里的“炮灰”并不是指没有考上研究生的人,而是指考上了研究生却无研究志向的人。

  在这里需要有所区分:考上了研究生却无研究志向的人并不等于只会“搬砖”的“怪叔叔”!有一些人是多面手,他们既搬砖也磨剑,毕业后拿上板砖儿和宝剑去“做研究”之外的其他山头谋生计去了……

  这些人应当成为拎着“板砖儿”却自视捧着元宝的大叔们的好榜样。因为他们很聪明,明白自己作为研究生教育系统里不受待见的“放养儿”,能够收到的唯一礼物就是块敲门的“板砖儿”,而走江湖靠它是绝对不行的。


  刚刚在公号《里瑟琦智库》上看到了菲利普·阿特巴赫的一个观点:一些关键的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和“泥足”现象。两种现象分别喻指中国高校无法达到据它们所具有的潜力所应该达到的卓越程度;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两个方面的整体性问题具象化为个体境遇,便是一个个迷失的妄想者。他们的能力难以与学历相匹配,研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大多都妄想通过一场一劳永逸的考试进入到这个粗简的体系之中安逸地镀金。

  没有学术志向的研究生都是迷茫的,都需要重新或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本科遗留下来的难题,也是研究生阶段首要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红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