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将爱初始化 于 2017-2-15 10:27 编辑
文:若杉 01
“老师,你觉得我这么做,我男朋友会开心吗?”
咨询室里,琪捧着两张刚买的电影票问我。琪说:“昨天晚上饭做得不好吃,他话特别少,晚上想和他一起看电影,补偿下。”
琪是我的来访者,25岁上下的姑娘,长相普通,属于混在人堆里,你永远不会注意的类型,但是走近她,你一定会觉得这姑娘贴心、周到、处处为你着想,仿佛对你好,就是她最大的使命。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她问我:“我这样做,Ta会高兴吗?”这个Ta,是男友、是母亲、是公司的同事,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是初识的朋友……总之,可以是任何人。
她曾经自费给外地来京游玩的朋友订酒店并全程陪吃陪玩整整一周,不惜耽误工作;
她曾经将一日三餐的费用压缩到10元以内,只为了省钱给男友买喜欢的手机; 她也曾经只因同事一句:你这条项链真好看,便偷偷买了同样的一条,送给她。
这个姑娘,仿佛多啦A梦,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是,当我看着眼前这个战战兢兢、等待我替她男友回答是否满意的姑娘,反问道:“这样做,你开心吗?”
她却有些惊讶,大概在她的生命里,很少有人问过她是否开心,包括她自己。
琪说,自己似乎从小就有特异功能,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和需求,也习惯性地满足别人,会因此听到别人的夸奖,也会有人觉得她不真诚。
小时候,她亲耳听到邻居阿姨在和别人聊天时,说道:“那个姑娘啊,太八面玲珑”。那个时候,她很伤心,“八面玲珑”四个字刺痛了她,可是直到现在,她也没法让自己停下来,对别人好,是她的习惯。
02
很多年前,看郭冬临、买红妹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只觉得不过是艺术化的加工、博大家一笑。而如今,坐在我面前的琪,大概就是这个小品的现实版,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琪,又一定不是一个人。
我曾听过一个青年作者说,在写作的路上,曾被她最好的朋友指责文章一文不值,她吓得好几个月不敢在公众号上更文,生怕被批评轻视。可后来才知道,她的文章,这位朋友并不曾读过,而对她的批评,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惯有印象”。
我也曾听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以为男友喜欢长发飘飘的姑娘,尽管早就动了心思,剪一头干练的短发,却因为自己假想出来的男友的喜好,留了很多年长发。直到某天,一狠心剪掉长发,换上清丽的短发。却听男友说:“这样的你,更漂亮,更妩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取悦者。他们习惯性地让别人高兴、对别人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全然不顾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曾考虑过,这样将一颗心系在别人身上的取悦,究竟耗费了多少心力。
取悦,其实是一场高成本的内耗。
03
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都很忙。忙着感知别人的需求,忙着抉择是先满足A还是先满足B,忙着焦虑的等待着别人的认可,忙着担惊受怕——是否会因为做的不够好而被抛弃。
每一个取悦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爱和认可,在明天就会被清零,然后重新启程,去追求更大的认可。
累吗?疲惫吗?当然!却停不下来。
这仿佛是一个无限制的轮回,追求认可-忘记-重新追求更大的认可,在这个轮回中,取悦者像极了一枚古陀螺,被鞭子抽打着不停旋转。
这其中,消磨了自己的时光,耗费了自己的心力,看似一直在对别人好,却很难获得想要的情谊,很可能如我的来访者琪那般,被人评价“八面玲珑、不真诚”。真真是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在本该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能量与边界,找到真正所喜之事、所爱之人的日子里,取悦者却对自己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别人需求的满足中。
然后在某一个醒来的清晨,看阳光铺满全身,轻轻地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这么忙碌,究竟为了什么?
你,是这样的取悦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