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138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4-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30 09:3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一位太太,她说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对丈夫、对孩子、对家人、对公婆和丈夫其他重要的亲戚,她都尽力照顾。她看起来是在做一个圣人,但圣人在追求什么结果呢?
她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她说:“我已尽力了,要是我的家庭还有问题,那就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他(丈夫)的事了。”
原来,她尽力做得完美,主要是为了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丈夫。
以前读书打工时,我一个伙伴,仅在工作上,他绝对是“严于律己”,其负责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程度,都令人称道。
只是,他有一个问题——太爱指责别人。的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那么尽职地工作,那么守规矩。尽管因为缺乏创造力,他做不到最好,但从尽心尽力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现在,我明白了,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指责你。
宽容胜于挑剔。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许会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做座右铭,但因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他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典范,诸葛亮也是“严于律己”的代表。治国上,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似乎也做到了“宽以待人”,你很少会找到他没有道理地苛责别人。他杀马谡,废李严,设计斩魏延,仿佛都合情合理,都是依法办事,或是形势所迫。
然而,在我看来,他这些做法的内在逻辑一样是“严以待人”。这个逻辑也体现在他的“鞠躬尽瘁”上,蜀国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要过手,意识上,他说是要对得起刘备的看重,但潜意识上,这里面有很深地对别人的不信任,他对人才的要求太高,这种高标准最终导致,因为缺乏锻炼机会,蜀国优秀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少。
这是过于“严于律己”的一个必然结果,诸葛亮对自己苛刻的同时,最终也苛刻地对待别人,尽管从大面上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整体上,这形成了一种苛刻的气氛,令他和蜀国很难锻炼人才。
因为以上的种种事例,我个人反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矛盾哲理,我更喜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
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 /我们品尝此刻,来自永生的味道,/我们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我们是/甜蜜,清凉的水,也是泼水的罐子。——苏菲派诗人鲁米的诗。
我们看着别人,也是看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多一份宽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