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628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3-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9-3 22:1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一篇题为《更好即是更坏:妒忌和利用欺骗》的论文重点关注了妒忌在协商中产生的影响。施韦策和合著人西蒙•墨兰(Simone Moran)写到“当嫉妒者的目标对象恰恰和其本人很接近,当嫉妒者遭遇挫折时,当他将这种待遇差异归于不公时,他的妒忌尤为强烈。”
施韦策和合著人詹妮弗•邓恩(Jennifer Dunn)以及尼科尔•鲁迪(Nicole E. Ruedy)在一篇题为《两方面的伤害:社会比较如何伤害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的文章中指出,一些机构还是“希望雇员和那些与自己在职位和薪资上构成竞争关系的同僚合作并信赖彼此”。
作者认为,许多机构“会定期对雇员进行评比”,比如说,划分等级或是公开表扬具有特殊贡献的人。该论文引用的一项研究成果估计,超过60%的机构采用了竞争奖励制度。“雇员喜欢拿自己的成就和同事们比较,且不论经理们的正式评估,他们自己私下也会横向比较。”
其他研究者还指出妒忌的其他特点。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雷文•汤普森(Leigh Thompson)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与外部机构相比,在同一机构工作的人们更易产生妒忌心理。
她说,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妒忌隔壁办公室的同事,他不会倾向于与其合作”,这一行为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汤普森接着说道,更重要的是,机构作为一个整体,一旦组员互相妒忌,整个团体都会受到损害,“因为团体的核心在于彼此受益,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北卡罗纳大学的梅尔瓦尼(Melwani)还提到了其他会引发妒忌的因素,包括追求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欲望。“情商低的人在遇到分歧时往往缺乏寻求折中方案的能力,他们比常人善妒,压制不住妒忌之心。”(EQ指的是一个人通过把握他人和自我的情绪、动机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
梅尔瓦尼说文化也被认为与妒忌密切相关。“一些文化促使人们妒忌。在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他们对个人相当重视。妒忌被认为是带有毁灭力量的情绪。你很少会当面别人表达你对他的妒忌。”
在很多其他文化中,包括中东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妒忌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会佩戴邪眼挂件来驱逐消极想法,”她说,她的很多学生“会说在他们国家,他们从来不表示出快乐,因为不想别人妒忌他们。在解读妒忌和妒忌行为上,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妒忌,尽管对职场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但如果雇员能把对成功同事的妒忌转化为激励自己向上的动力,妒忌就是建设性力量。“当人们明确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后,他们就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施韦策说道。
“他们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成为每月之星,获取晋升,圆满成销售业绩。当人们觉得上升机会被剥夺,或者职业前景不明朗时,此时妒忌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梅尔瓦尼认为,雇员对主管的妒忌是一种良性的妒忌。“你的妒忌对象不一定非得是管理者,也可以是和你职位不同的人、比你先加入公司的人,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让你感到尊敬的人。那么你就会觉得,‘我真为他感到高兴,真希望我也能像他这样。’良性的妒忌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汤普森(Thompson)著有《创造性阴谋:突破性合作新法则》一书,他说,如果人们能够摆脱“不良情绪或是跳出原有的成功领域”,他们的妒忌也是良性的。“我们称之为‘自我肯定’。这是在提醒你,你并不是微不足道的。”
在一些情况下,妒忌甚至是“警钟”,提醒自己此时的“你还不在事业的巅峰,或是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地挖掘。现在组里有新的高手出现,我必须激励自己积极进取。”
汤普森补充道,我们回到社会比较这一观点上。比如说,与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比较“就是一种向上的社会比较”;而将自己和贫困的群体相比的话,则是“向下比较”。而在“横向比较”中你会受益最多。如果你和组织中某一与你旗鼓相当的人进行比较,“而非与比你级别更高的人比较,你就能找到提高自我的机会。”
清楚自己的角色尽管妒忌很难被衡量也更难被压抑,领导仍然有办法逐步减轻一些消极影响。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修•比德威(Matthew Bidwell)说道,“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尽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团队里的不公平感。”如果组员们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感到了强烈的不公平。但是如果人们觉得奖励分配过程基本是透明公平的,妒忌情绪会得到缓解,还能激励组员提高业绩。
克莱因(Klein)建议领导应该强调“一个组织的集体目标,就是雇员们都能够和他人分享并作出贡献。当组员们都只关注自我的团队目标、不太重视整个机构的战略和目标时,妒忌的情绪会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心里想的是‘我们’和‘他们’。而事实上,他们心中应该只有‘我们’。”
克莱因补充道,对许多人来说,竞争具有激励作用,“但我不知道这和组织内部团结也有关系。如果一个组织内的不同组别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外部竞争,不再窝里斗(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不搞内部分裂,人们照样能获得同等的兴奋感、产生同样多的肾上腺素,而且还避免了一些毁灭性后果。”
梅尔瓦尼称那些妒忌自己同事或是中伤过他人的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让他们感觉更舒服。我们相信他们通过这些途径发泄自己,是因为觉得这样能帮助他们应对妒忌,但事实并非如此。
发泄只会让情绪更糟糕”,甚至可能更具毁灭性。从文化范畴上看,组织领导可以通过改变组别和雇员评价方式来改变现状,“比如说,将集体利益最大化,将自我利益最小化。”
穆勒称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管理者要做到“在程序或是个人感情上公平对待雇员”。管理者为雇员加薪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妒忌情绪,所以他应该将决定加薪的理由解释清楚。“而且理由不能模糊不清,必须有评判的公正标准。”施韦策说,晋升也要采用同样的方式。事实上,只要领导者制定出雇员晋升的明确标准,是可以控制妒忌问题的。
其他专家给出的建议还有:要求公司表现好的职员为其余雇员提供指导,因为后者可能会对前者的成功产生妒忌;建立职位和团队轮岗制,这样没人会觉得自己只能处在一成不变的职位上并对全组发挥着不太重要的作用,并且鼓励那些可能会被嫉妒的同事经常赞扬其他同事。
如果妒忌因为人们的相互比较而产生,那么脸书、推特、邻客音和其他网站就是这些人的天堂。“我们彼此联系紧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彼此做了什么,尽管这会让我们觉得痛苦。”施韦策说道。
“这都是真实的感受。但社交媒体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因为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人与人的比较会更具偏向性。每个人都会自我选择信息。人们喜欢分享自己的成功而非失败。”
施韦策说那些刚面临失业的大学室友不一定会把这件事情传到脸书上。“那些刚获得了普利策奖或发行了自己的电影或是买了维京烤炉和特斯拉汽车的人才会这么做。这些网站之所以吸引我们,原因就在于,只有比较才能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
比德威又引用了戈尔•维达尔的另一句话:“每次看到朋友获得成功,我就会更加垂头丧气。”从这一点来说,比德威认为:“把时间花在浏览脸书上面的确是有害而无益。”(作者:沃顿知识在线 文章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