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46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子有方] 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话,你说过哪几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婉儿妈 于 2018-5-11 12:27 编辑



作者:鱼爸



1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儿时经历的恐惧、创伤和被忽视会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从而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坏却只是一句话的事。
为人父母,有些话真的要少说,最好不要说。

下面的一些话,你是不是对孩子说过呢?
“你怎么这么没用”

上次带儿子去公园玩的时候。
看到几个小朋友在沙堆里争玩沙的工具。
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因为性情比较温和,看上去就不擅长争抢。
所以他的铲子还被一个比他小的孩子抢去了。

这时他就哭着找妈妈。
没想到妈妈怒容满面地跟他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啊!真是笨,每次都这样,就知道哭哭哭”
“哭能当饭吃啊,活该被欺负。”
这时被骂的孩子站在那就像木头人一样。
那个抢了东西的孩子也跑上了妈妈。

这个妈妈跟他说“宝贝,把这个铲子送给那个哥哥玩一下好不好?”
“不行,是我的。”
“我知道他是你先拿到的,但这是公共的地方,大家都能排队玩,要分享哦!”
“不行,不给!”
“好吧,那你先玩一会,等会再说吧。”
这个孩子开开心心玩去了。

过了一会他就跑到那个哥哥面前,把铲子给他。
而这个孩子怯生生地瞧了妈妈一眼。
“给你就拿着啊!未必这也要我教啊!”

更是火焰冲天。
面对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争东西时。
很多孩子输了本来没什么,哭哭也就好了。
但是父母的指责,却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
温和的性情被赶进了自卑地深渊,打上了“没用”的标签。

背着这个标签的孩子,还会有信心去面对复杂的世界吗?
他们往往躲进父母的怀里,或者把自己锁在角落里。
安全感被一点点吞噬。
当你责备孩子没用的时候。
不要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其实很多时候,你发火只是觉得自己的脸挂不住而已。

很多的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作品。
作品好就脸上有光。
孩子没做好,就觉得自己没面子。
而忽视了孩子的也是一个小小的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个体。


2
如果要找一句话瞬间把孩子吓哭。
非这句话不可:“妈妈不要你了”

很多的父母会威胁孩子,“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然后孩子马上就吓得脸色大变。
赶紧做服从状。

这时大人心里就乐呵了,觉得这方法管用。
而很多时候,周边的人也会这样逗孩子。
记得那时候儿子在乡下奶奶家的时候。
我妈的一个朋友逗儿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吧,怎么都不带你玩啊。”
当时儿子没有理会。

她还来劲了,连着说了好几遍。
当时我听到心里很不舒服。
只是碍于情面,只能去把儿子拉开。
然后带到房间里,跟他说“妈妈是最爱你的人,跟爸爸一样爱你。那个奶奶乱说的。”
“我知道啊,所以我没说话啊!”
幸好小家伙内心够强大了。

我们都知道哪有妈妈不要自己孩子的呢?
所以觉得开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
可是孩子真的会信,他们无法去了解人内心的复杂感情,只能看到你的表情和动作,还把你的话当真。

两岁以前的孩子,非常依恋自己的父母。
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保障,支撑他们去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
所以父母自己用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来管教孩子。
或者常常外人开这种玩笑的孩子。

会感到焦虑,甚至会讨厌妈妈,抵触妈妈,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被否定,甚至被切断。
这样的孩子往往难以跟其他人形成稳定亲密的关系。
反而具有攻击性和情绪非常多变。


3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高兴了啊”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
在我们中国式聚会中屡见不鲜。
记得有一次放假,去一个亲戚家。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开心。
大人们也聊得很起劲。

突然有一个眼尖的人瞧见了阳台处的一架钢琴。
主人说孩子最近在学琴,还不错。
而且兴冲冲地把孩子叫了过来。
要他给大家弹奏一曲。
当时孩子应该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
就在那扭扭捏捏地不情愿。

这时候妈妈就拉下脸来说:“你不弹的话,妈妈不高兴了啊!”
听到妈妈这话,孩子一步一步地挪了过去。
坐在椅子上弹了一曲。
多少的孩子就是这样“被服从”。
讨好父母竟然成为很多孩子刻意去做的事。
其实,孩子亲近父母是最寻常不过的。
可有的家庭,孩子却失去了自我。

宁愿牺牲自己的需求,去博取父母的欢心。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忽视自己的感受。
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让人深省:
“我们终此一生,都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需求时。
遇到父母的忽视或者否定。
而只有表现好了,达到了父母眼里所谓的“标准”,才给予他回应或者一个拥抱。
当父母甚至把一个拥抱都作为换取孩子听话的筹时,我真的为这个孩子担忧。

我们对孩子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守望和陪伴,而非控制。
人的喜怒哀乐,爱与憎,都应该发自本心,而非只为了另外一个人的期待而来。
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2:2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4
“你知道我为了带你吃了多少苦啊”
是非常伤孩子的一句话。
内心的匮乏感是很多人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原因。
而很多问题在小时候就已经生根。

因为在孩童时代,我们会第一次发现钱的重要,也会发现贫与富的差距。
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为此忧心。
可内心的匮乏感并非因为贫穷的生活境遇而来。
一个在贫穷的环境下,心灵快乐的孩子一样能变得非常出色。
在《佐贺的超级阿嬷》里,小主人公受着乐观的外婆的影响。

就算穷,但是也很快乐。
关键在于心灵的感受,受着家庭的影响。
养育孩子的那个人整日愁眉苦脸地跟孩子抱怨说家境不好。
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在生活里会感到惶恐不安。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
本来乐观的孩子变得不说话了,但是很懂事。

妈妈发现孩子每天帮忙拖地,孩子会连一条小头发丝都不放过。
而爸爸只要把啤酒瓶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
孩子的眼里就显得惊恐起来。
后来孩子的妈妈说出了这个变化的原因。
因为爸爸常常酗酒如命,酒后就打妈妈。

而这个妈妈就常常跟孩子诉苦:
“你知道我为了你吃了多大的苦,如果不是你的话,我早就跟这个酒鬼离婚,远走高飞了。但就是养不活你,所以我只能忍着。”

一个对丈夫忍无可忍的妈妈在痛苦的时候跟自己的女儿这样诉说。
孩子心里吓坏了,只想着帮妈妈做事,生怕妈妈真的走了。
把自己一个人留在这个恐怖的家里。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说说而已,但是在孩子敏感的心里,可能就种下了种子,影响他一辈子。
心灵上的伤害,是难以磨灭的痛。
很多人说孩子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

是不是都要满足呢?
其实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不大。
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孩子的需求,从最初的时候就尊重并呵护这个小小生命。
有了规矩和好的习惯之后。
你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而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给予的尊重和爱,这是培育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土壤。

培养一个拥有独立健康人格的孩子,远比给孩子留着金山银山,成为超级学霸要重要得多。
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是支撑着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

跟你的用心与否,息息相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