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现在的孩儿挺苦的。还没到传说中孩子的各种补习技能班,就单看没到一岁的P大点小盆友已经被贴上各种标签,好可怕。必须什么时候会爬,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会自己拉屎撒尿,当妈的可能更宽容些,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外界则不然。tc里的孩子哪还能叫孩子,叫小拖鞋,小菠萝,不,是小螺丝,一个个都是标准件儿,以统一姿态规划,批量生产。
养孩儿11个月,面对各种被标签,我战斗值已满,准备吐槽中……
1. 就应该这样,个P。 得让他学爬了,得让他学走了,得教他学说话了云云云云,我都替孩子累,当个孩子不容易啊,比大人累多了,应了一句话:学海无涯,苦做舟。话说即然那么苦,还学个P呀,不是应该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吗?人生寥寥几年,哪有应该不应该,孩子是天然造化之物,为毛要把孩子的自然生命观引入大人世界的必然处事观?孩子永远有十万个为什么,大人永远有十万你应该,放不放的下大人的架子,还孩子一个自由? 路人云:不能,我就一个孩子,得好好教,培育成材,说的自己好像跟多厉害似的,其实孩子成不成材跟你有个P关系,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你永远没办法教一粒种子怎么长成大树,它有自己内在的原动力和发展规律,父母只需要提供种子生发必要的环境,条件。不是吗?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一小片云朵遮了父母的眼,影响的是孩子的整片天空。孩子通过你的心灵窥探整个世界。有木有?
2. 父母发蒙,导致教育格式化,一个“教”字,孩子天性尽毁。 其实孩子无时不刻都处在对内在世界的觉知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上,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去整合并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孩子的智力来自感觉,不是来自教,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你教他风,他不感觉风,或吹着风却因内在阶段没到这一档而对风置若罔闻,你永远教不会他什么是风。父母喜欢当上帝,逼迫孩子当配角,这种戏还少吗?“教”字打破了孩子内在秩序的节奏美,有木有?很多家长也喜欢说顺其自然,我也经常说顺其自然,但这里面还分个随缘,还是被缘随的问题,顺其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做,放着不管,你需要敏锐的捕捉孩子的独特性,阶段性敏感期,陪他成长,在他需要时提供,不需要时不额外添加罢了。你做好你,他就会做好他。你自己过界了,这盘棋就混乱了。育儿大多数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过界或不及。 成人有自己的想法,观念,愿望,恐惧,焦虑,然后你以为你爱孩子,你认为你这样就是爱孩子,其实基于自身限制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伤害,是对孩子天性完整性的损伤,他要逆着自己的内在原动力被迫为你妥协。然后就长歪巴了,你还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学着将自己的限制从对孩子的态度中剥离出来,还孩子自己的路走吧。爱,得会爱。没有技术性,但有方向性。泰戈尔有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3. 那啥 碰到过一奶奶级人物,在我俩孩儿面前说:真好啊,一对,就是有点遗憾,这要是龙凤就好了。我想趴在那位奶奶耳朵说:哪凉快您上哪蹲着去,别在我面前碍眼,立刻,马上,晚了就赶不上2路汽车了。烦银。你喜欢龙凤让你儿媳妇生去,在我俩孩儿面前这么说忒残忍。 孩子是从一片空白中蒙生,从无到有的过程,最需要的就是存在感,你两句话就给我们抹掉一个,就是再换个金娃娃下来我也不要。为求子去了一躺九华山,跪在管生死轮回的地藏菩萨面前,求跟双子结缘,求的不是龙凤,主要考虑我这种粗糙的女性生物,养不来女儿那种纤细柔弱的物种,也算求仁得仁,您老闲着没事跑来替我遗哪门子的憾? 论坛里认识一妈妈,生孩子时产伤,宝宝发育严重迟缓,一岁了才会翻身,还是才会坐的,我特佩服那妈妈,她很开心孩子会翻身会坐了,而不是比照着指标忧心孩子怎么才会翻身才会坐。孩子在很努力的调整着内在的生长秩序,慢半拍咋了,一花一世界,一个孩子难道就不是一个世界吗?他的节奏应该被尊重。 说到节奏,爬啊,走路啊,说话啊这种事,你强求他干嘛?儿童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谁孩儿为说话还专门报个语言班了?有需要,他自会说。不说就是不需要。古时候有句话叫:贵人语迟。有些孩子不说话,是因为他把专注力投在另一些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面,语言,只是宝宝为了适应与同类沟通而开发的功能,以失去一部份天性洞察力,感受力为代价。说话晚的孩子专注于与事物更深层次的链接上,他可能对风吹动的柳条保持高强度持久的关注,而这种与物的沟通,大人不懂,我管这种沟通叫“契”,我找不到更好的词形容,契是我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字,化是第二个。人生需要两三个字,足已。 人是万物一环,本与万物一体,如果只注意人与人这种同种类质地的交往链接,感觉像在退化,如果能恢复人做为自然一份子的属性,与物相契(人是物的一部份),而不只是语言相通,那即使煮饭烧菜与一粒米一棵葱相契的状态,也会使人体会到饭菜之乐。这就是我目前举头望明月,低头做面包的状态,怡然自得,内心饱满。我认为孩子也处于这种状态,如果他玩一块泥巴,玩得很快乐,又何必告诉他那很脏,快用“舒服佳”呢? 今天早上,小宝起床后忽然对我衣服上的扣子着迷,不停用手指着扣子,看着我发出嗯?嗯?的声音,他的台词:这东西是什么?我很感兴趣。我说:扣。扣子。他认真的看着我回应说:克(扣)。他发不准,但我明白了他为什么会了这个字,为什么重复这个音,他观察某件东西时,触动了他,让他对那件东西产生了兴趣,有了感觉,恰在这时候,我把词语给了他。他就会了。我没有一直重复,只说了那一次,而他在一直重复:克,克。孩子只愿意学他想学的,自动忽略那些与他不相契的,相应即存在,我没有教,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了他一个可以用于表达的词。 词语帮他捕捉住对扣子的感觉,稳固住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可表达的对像,从感觉到概念的形成,这玩意儿叫智力,则非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心灵荒漠化了,就算遇上再美的诗句,再好的境遇,也看不懂,听不懂,解读不透。知识,在那摆着,丢不了,什么时候学都成,在孩童蒙昧期还是不要让太多知识掩盖住与生自来的智慧。大人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知识并不重要,一个小P孩儿,学那么多知识,又不能用,除了炫耀之外有啥用?所以现在选秀,宝宝秀节目满天飞,人为造就孩子的攀比和越来越累,在还没来的及成熟到可以把控自我时就过早的失去了自我。盲目的追逐,盲目的把大人的赞美当成前进的动力,从小就开始忽视内心的声音,没办法,因为外面的大人太吵了。 其实,孩子只学一件事就足已,不是学会知识技能,而是掌握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大人辅助将概念在适当时机同孩子已经建立好的感觉配对儿。就像扣子一样。感觉到了,概念给上,主角是孩子,他感觉到了才行,不是大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遗憾的是,大部份都是宝宝感觉时,大人在破坏这种感觉,比如我,孩子拿着瓶子非要底朝天的啃,我把瓶子倒过来,并告诉他正确的喝法,但是他很坚决任性的一定要再次倒回去啃瓶底子。我看着宝宝那种别扭的方法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特别不爽,非得“教”正确的东西给他,两三轮下来,他扔然固执已见。 现在想来,孩子吸收东西是按一个已经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意破坏自己内在的程序,他成长是受自己内心支配,而非外界,哪怕是错的,也要错过才知道什么是对,况且以宝宝现有的经验来看,觉得你才是错的,我就要这样喝,我喝的不是水,是我决定自己就要这样喝的权力,那就让他那样喝呗,相应即真实。这就是孩子倔强的来源。然总有一天他自己会发现倒回来才能喝到水,时机未到,大人莫动肝火。时机到了,一切才会在自发的状态下触类旁通,让宝宝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生命观,让宝宝自己去体会四季轮回,山水风物,当我们在风吹过时告诉宝宝这是风,我们无法体会宝宝此时此刻与风的链接感,谁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呢?孩子在那诗意的感觉里是怎么流连呢?小时候,我躺在田野里没事望着天,看云朵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谁知道孩子遗传了我没呢?
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宝宝一闹,我就说:你看,灰机。 宝宝立刻会抬头看天,我说,唉呀,宝宝看晚了,灰机回家了吃饭了,宝宝也好好吃饭吧,孩子会扬起手,跟灰机拜拜。当然骗孩儿是不对滴,呵呵,只是这招儿很灵,宝宝就忘了哭闹,他们的脑袋是单线程的,只能处理一件事,注意这个,那个就忘了。他们对飞机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谁都没有注意,有一次去超市,走到门口,天上飞过飞机,我下意识的喊了句:你看,飞机。说完发现宝宝们不在身边,我不自觉笑了,对杨同学说:这是宝宝给我的礼物,如果不是他们,我不会在飞机飞过时看天。有时候发现天还挺蓝的,有几朵云彩,也会注意风和风吹动的柳条,到底是你带宝宝看风景呢?还是宝宝带你看风景呢?
5. 我们的教育一不小心就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包括我在内,无限反省中 天性等同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孩子会慢慢从聪慧智能变成礼有余,神不足,个个都是小大人。亲朋好友的评语从这孩子真聪明变成这孩子真懂事,于是,懂事的孩子们小心翼翼接受大人们安排好的路。很多宝宝的智慧就在懂事中被遏制了,长大后又被在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同化掉,他越来越不是自己,是适应生存需求的另一个人,就像现在的很多父母本身。 看中医书时看到这么一段,有个孩子写月亮像香蕉一样挂在天上,老师批评,说月亮应该像小船,怎么能像香蕉呢?一点都不美。然,请问谁家的月亮又真的像船呢?不怕翻了?孩子尊从自己内心与外界的链接感,没有美与不美的概念束缚,大人把卡通化的船形硬塞在孩子的脑中,孩子的思维总被大人不断的规矩,然后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孩子不一定对大众觉得孩子应该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中医书会写这些呢?中医教人守住内心深处,通经顺脉的过程,也是人生方向。
6. 总之,让孩子们尽情为自己而活,为快乐而活,为烦恼而活,为成功而活,为失败而活,为勇气而活,为懦弱而活 只要是孩子的,做为父母就全盘接受,好的,坏的,灿烂的,黑暗的,开朗的,恶劣的,统统收入囊中,毫无怨言,孩子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找到真实的自我感,父母的意义则在于接纳孩子任何阶段里找到的自己。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说,活着就是为了孩子,那我替你家孩子感到可悲,说不定哪天孩子就离家出走了,欲加之爱,何患无词,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在为孩子活之前想明白三件事:1.你给的爱孩子需要吗?2.孩子需要的,你给的了吗? 3.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还是把自己和人生看通透一点,再来爱孩子吧。 当父母自己回归人性本然,能理解感恩孩子的生命,那就没所谓孩子的教育问题了。一切只待春华秋实而已。只有为自己活着,才能在心地上开出清丽的花朵,才有可能,有力量去影响孩子。
吐槽完毕。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