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试过几次拖到不能再拖的情况才开始做一件我并不熟悉的事情,结果是手忙脚乱到差点内分泌失调、大小便失禁。
为了避免我的心脏承受太多千钧一发的时刻而心肌梗塞,我决定事前评估,然后再量体裁衣地拖延。
还有那种迟早得做,且后做比先做代价高太多的事,尽量别拖。
就拿洗碗来说,我会饭后马上洗,不然拖到油腻凝固、菜渣牢固时,又得热水泡,又得用力擦,拖得越久代价越高。
-03- 先把全神贯注的专注力练出来
重要的事情,专心做——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去专心做又有何用?
门户网站的标题突然跳出来夺人眼球,手机上各种软件的提示声瓜分注意力,常让我专注力低下。
当任务的进度条已过3/4,而我还毫无成果时,我会开启高度专注模式,毫不犹豫把不相干的软件关掉,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做几个腹式呼吸,一副要上山闭关修炼的架势。
混合了一点紧迫感、兴奋感的我,调动起所有的注意力,打字速度变快,思维脉络清晰,主观隔绝世事,有如神助般地完成任务。
确实有人越到紧要关头越灵感迸发,像是马丁路德金,在发表他生命中最伟大的演讲前夜,凌晨3点起来重新写稿,直到最后他才想出改变历史的“I have a dream”这四个词。
但如果你是那种“时间充裕时拖拖拉拉,时间紧迫时因忙出错”的人,以你的道行,还不配得拖延症。
在把压轴阶段超常发挥的本事练出来之前,尽早动手,避免误人误己误团队。
-04- 在拖延中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思考 据说达芬奇花了16年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名作《蒙娜丽莎》,拍《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原先想拍同样出自史蒂芬·金的《迷雾》。
你能说中途跑去学光学的达芬奇和不先拍《迷雾》的弗兰克·德拉邦特有拖延症吗?
达芬奇边画画边研究光学,他把改良后的描绘光亮的方法,加到《蒙娜丽莎》的创作中去;
而弗兰克·德拉邦特觉得当时的科技拍不出《迷雾》里他想要的效果,他在拍其他电影时也在暗自积攒着特效技术。
有时候他们看似在拖延,其实是在准备,他们从没忘记初心,潜意识里觉得时机不成熟,持续在酝酿、在思考、在创新。
拿我写文章来说,选定一个选题后,我还是会没心没肺地先玩一会儿,而且在玩的过程中,我有时间去发散思维,想到灵感就拿笔记下。
我发现自己大量好的创意是来自拖延期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比早早完成的质量要好。
广义上来说,人人都有拖延症。就算工作上执行力彪悍的人,可能在陪伴家人方面也是个拖延鬼。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一生中,除了那些有确定截止日期的事情之外,还有很多事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
像是放松休闲、锻炼身体、维系感情等,所以不必对拖延症苛责太多。
既然自己的拖延症治不好,不妨换个思路,升级成可持续拖延症,从边路进攻。
马克·吐温说过,“后天能做得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当然这有条件的。
要么有“自己五分钟等于别人两小时”的运行速度,要么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色”的心理素质,要么有“一切都尽在我掌握中”的驾驭能力。
总之,拖延症是有入门门槛的,没有金刚钻,就别得拖延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