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59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亲爱的,为什么下班一回家咱俩就吵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22: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如今,许多人都工作压力大、焦虑感爆棚,而他们另一半的工作境遇也往往如此。但是,他们一天中最具挑战性的经历,不是发生在工作上,而是在回到家后的最初15分钟。

  如果两个人在下班后的最初15分钟交流很顺利,就能让双方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在意和关心,他们会感到身心放松,也会更有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工作。然而事实却是,最初15分钟的交流往往不顺利,总是导致两个人懊恼又失望,甚至破坏了一整晚的心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不同的需求
  由于个人需求不同,双方的精神、情绪状态通常都会存在差别,这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许多夫妻一走进家门就忘记了这一点。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个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想要一个人先静静再开口说话。然而,更早到家(或者整天在家)的另一半却有着强烈表达欲。

  即使两个人同时回到家,他们一天的工作经历也可能完全不同——一方经历了一系列工作冲突后,在回家的路上又是各种折腾;而另一方则工作进展地非常顺利,一路畅通地回到了家。

  即使两个人一天的工作经历很相似,他们面对这些经历所需要的东西也可能非常不一样。有些人需要支持,需要向对方倾诉工作上的事,而有些人则需要安静思考一段时间。有些人需要娱乐消遣,有些人需要转移注意力,有些人需要喝一杯,而有些人只是需要一个拥抱。

  不同的恢复时间
  威斯康星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情绪和大脑结构、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他在2012年的著作《大脑的情感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中指出,人们从消极经验中恢复的时间有很大不同。(戴维森将这种特性称为“适应力”(Resilience),但是我更喜欢“恢复时间”(Recovery Time),因为在讨论应对压力、挑战整体反应的时候,我会更广泛地使用前者。)戴维森的研究证明,恢复时间不同的人,大脑的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过了非常糟糕的一天,那么很有可能在走出办公室的一刹那心情变好。但是,那些只是很平常地工作了一天的人,往往迟至晚上还受到工作的影响。

  虽然恢复速度缓慢的缺点非常明显,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恢复速度快也未必更好。那些从负面经历中恢复很快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焦虑与不适的感受,需要对此在心理上保持距离,因此强迫自己进行恢复。这样一来,他们就很难从错误与挫折中学习,也会发现自己跟不上周围人的步伐。

  不同的文化
  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曾说过,“每段关系,都是一种跨文化体验。”高特曼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他的研究重点就是婚姻及伴侣关系。高特曼在《爱之原理:爱的新科学》(Principia Amoris: The New Science of Love)中写道,“即使我们来自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种族和同一个宗教,我们也来自以不同方式定义意义的家庭。当我们建立共同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定义我们自己的意义。”

  伴侣在开始共同生活之前,虽然往往都会花时间去考虑彼此人生目标与观念的不同,但是他们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家庭生活这些更平凡的层面,以及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跨文化关系”的意义。

  正是以上三方面因素,导致了伴侣双方对“回家”有着不同解读和期待,对双方之间应该如何交流存在分歧。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意识到差异的存在,同时接受它。期待两个人一回到家就思维同步,既不现实,也毫无帮助。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恢复时间、不同的文化——这三点因素的综合,很难让伴侣双方在下班回家后的最初接触中就思维一致。

  其次,识别你的个人需求,然后与对方沟通交流(需要指出的是,不是在一进家门的时候聊这些,而是选择其他时间)。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微不足道、很无聊,觉得没有必要那么慎重其事。然而,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如此交流的重要性,才让那么多伴侣间的关系如此紧张。一步步规划,再坦率地说出你的需求,长远来看一定大有裨益。

  最后,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我们往往认为,在与另一半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做自己”,可以不必担心TA对你的想法或者你对TA的影响。但是,有没有想过,在工作中我们每天都那么努力地打磨、应用人际关系技巧,为什么一回到家就将这些扔出窗外了呢?也许此刻才最值得应用这些技巧。

  埃德·巴蒂斯塔 |文埃德·巴蒂斯塔(Ed Batista)是一名执行教练,也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讲师。他在 edbatista.com 定期写作指导和职业发展相关问题的文章。他曾参与《哈佛商业评论培训员工指南》(HBR Guide to Coaching Your Employees)的写作,也正在为哈佛商评出版社写一本关于自我指导的著作。译言网网友 欧明谓 |译
沙发
发表于 2016-5-13 12:0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家就吵架那是闲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5-14 09:2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感觉大多数人都这样吧,在外装人,回家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5-16 11:2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看来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