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寻找天释 于 2016-5-6 13:59 编辑
学生作品《泥人马 克 思》。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岳巍摄
中国青年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是否对你的马 克 思主义信仰产生影响? 张晓萌:我觉得,马 克 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的学说体系,同时也具有很 强的现实实践意义。马 克 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体现了马 克 思主义的科学性,人对历史的能动性参与体现了实践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和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追求体现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对坚定的马 克 思主义者来说,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这是我对马 克 思主义的理解。
中国青年网:你觉得现在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张晓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到课率现在有了保障,但是在到课 率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抬头率。我们现在是在跟什么争学生的眼球?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时代,大家可以很便捷地接触到网络上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你谈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回应的时候,你就必须通过挖掘课堂独特性来赢得他们的眼球。现在90后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关 注,尤其是中国现实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也有很强的思辨精神。
国内著名的哲学家陈先达先生曾说过,要慎重区分批评与抹黑之间的差异。其实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并没有 一个稳定的价值观念,受到网络上的文化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非常大,这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困惑,甚至有一些善意的批评意见。这时候一定要尊重和包 容他们的观点,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表达出去之后,你要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进行回答。
你要相信这些学生对马 克 思主义理论是信仰的,对中国道路也是有坚定信心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 存在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包容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受尊重,从而愿意与你沟通。沟通的时候,你恰恰可以进行引导,因为我们毕竟在学识上要比他们积累的丰厚 一些,知识体系更全面一些,而且我们对道路的理解、对理论的理解、对主义的理解要比他们更深刻一些。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传达。
学生作品。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岳巍摄
中国青年网:可以感受到,在你的课堂上学生学习互动氛围很好,是否有“锦囊妙计”? 张晓萌:我总结了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建课堂的共同话语。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把学生纳入到 教学环境当中来,通过大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这个深奥的理论还原给大家。其次,是要引入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理论。最后,要运用 新媒体增强课程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注重课堂教学和课下、线上活动的互动,即相互呼应。
例如,我们学院成立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别笑我是思修课”,就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课上课下互动平 台。公众号会刊发学生的文章,刊发理论家、长江学者、马 克 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文章,大家多元的需求都会在平台上得到满足。这个学期在课程上也尝试着打造马 原课公众号,叫做“马原课请睁眼”,这个公众号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去维护,这样能直接回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
我们现在已经推送了很多期,广受好评。比如, 有学生刚刚学会泥塑,上完马原课回去就自己捏了一个**的泥人作品交上来,还有马 克 思剪纸、印章等。此外,有学生以“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人的异化”为主 题,自己组织拍摄微电影,在微信上进行推送,反响很好。
中国青年网: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一些非马 克 思主义专业的学生,他们苦读马 克 思主义的著作,却会被一些学生视为“另类”。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张晓萌:我遇到过很多非马 克 思主义专业的学生对马 克 思主义很感兴趣, 并且阅读了大量马 克 思的著作,有很深入的思考。尽管不乏一些同学对马 克 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甚至也有少部分同学对马 克 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 读。
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值得肯定,而且他们有一定的文献研读基础,进行交流和引导相对容易实现。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如何运用扎实的研 究基础和系统的学术积累把握住学生的思考点和困惑之处,引导他们对马 克 思主义形成正确的理解,引导他们感受马 克 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和积极价值取向,这是非常 重要的。(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