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4040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4-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29 16:3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国外奇葩考题脑洞大开:证明逝者确实埋葬于此
其实在国外,期末考试奇葩的形式、题目和地点更加超出想象,让人不禁想和出题老师“聊聊人生”。
据《广州日报》报道,美国某大学法学系曾出试题:如何控告一个电脑键盘对你造成了重大伤害?据说这是因为2010年美国的多家电脑制造商收到了不少这类控告的信函。
美国某大学哲学系伦理学考试则问学生:如果你家的狗狗跟你妈妈相爱了,你作何感想?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份不少于2000个单词的报告。
美国某大学机械制造系考试试题:电影《钢铁侠1》的开头中,男主角托尼?斯塔克用粗糙的工具和原材料就造出了高超的逃生工具,你觉得这纯属胡扯,还是有可能?
在试题的创意性上,英国也不遑多让。英国某大学政治系试题:如果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互换位置,你猜会怎么样?有学生答道:“老师你先去问他们两位愿不愿意这样干,否则我不会浪费口舌。”
英国某大学哲学系的考试请学生阐述《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和电影《007》中英国特工“007”的经典台词“邦德,詹姆斯?邦德”之间的关系。
英国某大学文学系的期末考题更让人哭笑不得: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写道:一艘新下水的船只扬帆出港的当儿,多么像一个娇养的少年,给那轻狂的风儿爱抚搂抱!请问:你觉得自己是娇养的少年,还是轻狂的风儿?请回答问题,并据此写一篇不少于1500个单词的演讲稿。
期末考试形式在国外大学早已“奇葩”化。美国堪萨斯大学写作课程期末考试是为自己写份墓志铭。这个还不算夸张,加拿大国王大学学院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方法课的期末考试在一个墓地进行。
授课者将同学们带到营地山墓园,在墓碑前宣布了考题:学生分为两组,想办法证明坟墓主人的确埋骨于此。墓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但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死者去世的年代没有电脑,记录系统不完善,一切以纸质材料为主。
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下手,在几天内找到逝者在医院的就医和死亡记录副本、墓园缴费资料副本、市政厅保留的非公开资料等等。有学生找到一本逝者的传记,传记中有一段引用了在逝者去世后3天出版的旧报纸,一名记者在现场悼念并目睹逝者盖棺下葬的情景。最后同学们在公共档案馆的微缩胶片中调出了报道原文,终于证明了逝者确实埋葬于此。
如何看待奇葩题目?
之所以被叫做奇葩考题,多半是跟那些正常的题目不一样的。它们或脱离生活实际,或不符合逻辑推理,或内容太过无厘头,或有些出格、出位,花样繁多,不一而足。学生也难从这些考题中获得知识或启迪。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题目适度创新本是好事,但需要把握好度,否则难免过犹不及。
当然,不同的人对奇葩题目有不同的看法,题目的诞生本身也有它的教学环境,脱离环境去评价题目也许会有一些误解。高校考试中出现“教师长相”这样的题目,多半是出题人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出席课堂,是一种变相点名。出现在中小学试题中,则多是为了调节气氛了。
《现代金报》曾提出,那些被称为“奇葩题”有神题和鬼题之分。神题是有道理、有意思、有益处的奇葩题,即使是一些是属于脑筋急转弯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另类性思维方式。鬼题,是指那些毫无道理、没有意思、对学生也不会有任何好处的题目。神题可以存在,可以启迪学生发散思维,鬼题却必须禁止,因为纯属哗众取宠。
《北京晨报》认为,真正的文化、科学与“奇葩”无关,它只是一种游戏与机巧。它诱导人们挖空心思去钻牛角尖,导致思维的僵化与单一。
寓教于乐没错,但是不能娱乐化噱头化,它是违背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奇葩题耍的是小聪明,玩一把可以,但是绝非大智慧。人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没人说智慧反被智慧误的。奇葩题是否益智,只能自己掂对。
《钱江晚报》则指出,以“三个喷嚏”题目为例,答案可以是一个成语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有很多答案可以填充这个问号,只要能自圆其说,谁也不能说解错了。关键是让学生从各种孤立的事件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并找到自己的答案。如果给出“接二连三”这样的标准答案,恐怕会限制孩子思维。
但说实话,现在有些题目恐怕很难找到意义所在。比如,网上流传了一道二年级学生的数学题:四个小学生出门,带了7张饼,如何分才能分均匀。答案是把七张饼叠在一起,然后切成四份。有没有被戏弄的感觉?解不出来的时候茶饭不思,解出来也没有什么值得欣喜的,更感受不到世间万物的奇妙。可见,不是每道奇葩的题目都是有意义的。
出题老师要搞清楚智力游戏和逻辑训练的区别,脑筋急转弯让学生不得不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式,去努力寻找答案,但纯粹为了奇而奇就没有太大意义。奇葩本身不是目的,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有所收获才是目的。教育需要时不时跳出照本宣科,打破一些固有的模式,不过,其初衷不能背离寓教于乐,不能以追求智力游戏,寻找那种不着边际的灵感为目的。(中国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