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茹涵
很多职场人士对于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应不应该那样做,以至于才有所谓的“迷茫期”。本文的主角大前研一先生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从“世界的日立”到日本麦肯锡的总经理,从“平成维新之会”到创立商业突破研究所,他的职场经历可谓辉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管理大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同阶段的。
历经52岁卸任日本麦肯锡顾问公司总经理、投身政治运动、参选东京都知事(等同于东京市市长)失利等重大转折之后,大前研一回顾自己长达25年的上班族生涯,撰写了《后五十岁的选择》一书,与读者们分享自己对职场的种种体悟与观察。
他指出,身为一名上班族,无论你正值20世代(指20~29岁之间的人,以下类推)、30世代、40世代或50世代,对个人及公司而言,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因此,如果不能及早认清自己的年纪,正确判断出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并为接踵而来的挑战预做准备,到了即将退休的50岁上下时,将不得不面对与同事们“命运大不同”的情景;如果大环境欠佳,还可能提早遭到资遣。
大前研一强调一个观念:人生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因此,你每个阶段所采取的策略,都将大幅影响下个阶段的表现。
换句话说,唯有认真看待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段时间,年老后才能安然退场,拥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如何掌握每个时期的学习重点,避免影响自身的未来发展?
透过管理大师的经验分享,面对往后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你将能描绘出更加清晰的蓝图!
1
20几岁时
你该拒绝“一个指令,一个动作”
大前研一认为,真正优秀的经理人,在20世代就会崭露头角,创造自己的事业。
他举例,松下幸之助从12岁就开始做学徒,学习实务经验,25岁时创立松下电器(Panasonic)。
盛田昭夫少年就在家族事业中接受磨练,大学毕业后才创立东京通信工业(即后来的SONY)。
藤田田在大学时代就成立贸易公司,日后更成功引进快餐文化,打造出日本第一间麦当劳。
大前研一指出,这些成功经理人最大的共通点,就在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上班族”,并且持续保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此,他们不曾被繁重的例行公事所“驯服”,反倒藉机把握机会学习,挖掘出自己的才能。
一般而言,20几岁的上班族多半离开校园不久。由于经验不足,容易被主管质疑“有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能不能顺利完成我交代的任务?”
但是,当主管指示你“去做”时,你是否曾停下脚步、仔细思考为何要做?或者,有没有更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只一味想着完成上司的嘱付,长久下来,可能演变为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行动模式,甚至因此让你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大前研一为例,他在取得博士学位返国后,即顺利进入日立制作所(HITACHI)工作。
当时,这间公司被尊称为“世界的日立”,是日本最受尊崇的重点企业之一。但是,在任职工程师的2年内,大前研一始终对高层放弃自行研发、由外国引进技术的取巧做法不以为然。
由于多次进言无效,他在29岁时毅然离职,才因此找到更能发挥长才的舞台。
度过20世代的方式,将对你往后的职业生涯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切勿人云亦云,以免你的独立思考力悄悄溜走!
2 30几岁时
你该全力以赴,远离“魔之15年”
30几岁,是最适合上班族全力以赴,一步步迈向成功的阶段。
大前研一指出,无论待的是什么样的公司,在进入职场10年后,面对所有该学习的事物,不只是学会,更要完全精通、做到连自己都无法挑剔的程度为止。
因为,这是上班族学习能力最强的黄金期,一旦过了这个阶段,许多人就只能停留在原地了。
30几岁的上班族,不仅累积了足够的实务经验,体力、精神、能力等各方面也都处于巅峰状态。
为达到理想目标,往往可以一天20小时以上全心投入工作,因此,这也是接手管理职务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另一项难能可贵的特质,在于“仍保有转换跑道的可能性”。
由于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跑期,仍保有相当程度的余裕,即便有心转职,为“改变”而付出的代价也相对较小。
举例来说,在离开日立之后,大前研一决定转换跑道,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投身陌生的管理领域。
身为菜鸟、又得经常向年纪比他大上一倍的企业主提案,他总是比同事花费更多的时间反覆假设、实验,甚至跑遍全国实地访谈,最后才充满自信地整理出结论回报。
他甫出版就引起热烈讨论的第一本著作《企业参谋》,正是他在麦肯锡前3年的个人笔记集结而成。36岁时,他就正式升任为日本麦肯锡顾问公司总经理。
尽管拥有上述种种优势,对30世代的上班族而言,仍有一个得特别留心的陷阱:避免陷入“魔之15年”!
这是大前研一自创的词汇,泛指自认为已熟练各种能力、不打算继续学习、也没有离职意愿的阶段。
通常在35岁左右发生,并持续到离开公司为止。
他形容,此一类型的上班族已经丧失所有目标和上进心,每天的工作彷彿“只算减分的纸牌游戏”,只盼不要被扣分即可。
长久下来,和升迁之间的距离自然也日渐遥远,只好安静等待退休了。
3
40几岁时
订出“工作外的人生目标”
如果你已经步入40以上的年纪,不妨环顾周围,想想那些与你同期进入公司的优秀同事们,如今人在哪里?
大前研一指出,40几岁的上班族应该正视现实了──在主管们的眼中,“值得升迁”与“留在原地”的职员名单,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再明显不过。
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避免面对这种情况?
大前研一建议,与其空泛地想象自己的未来,不妨锁定部门内一位令你“服气”、年资又高于你10年左右的前辈,长期观察他的职场生涯。
他在公司最得意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目前担任什么职务?处于什么状况?大家都怎么评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