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儿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使他们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上班稍微努力点儿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很牛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 “努力却总不得要领”的魔咒。
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也不―定100%好,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
不过,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社会,环境更嘈杂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努力的人总显得那么不合群。
03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地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取、积极、勇敢等特性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
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精神却可以永远流传。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荣光。
那么,非名校的,还没什么荣光的我们该怎么办?
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也一定好过现在的自己。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