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658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7 21:4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生活规划:健康的体魄与思想相互调剂 “哲学大师康德曾将推动知识发展视为人生最高追求,后经卢梭点化才大彻大悟:人类的知识之上还应有人类的尊严、权利和自由,如果知识不能帮助人类确立自身的权利和自由,那它就什么也不是。”这句“剧透”,摘自张明明即将登台的开学典礼发言稿。
成为中国石油大学教师前,张明明以“哲不解”这一网名红透人人网和豆瓣网。她读博期间出版《不疯魔,不哲学》,幽默解构哲学大神们。作为年 轻的“学术网红”,她的开学发言稿“学霸”气息浓郁,告诫大一新生们勤奋读书,苦练硬功夫,丰富大脑。但机械获得知识远远不够,学会探寻成功、幸福、尊严 等人生议题,让这段旅程熠熠生辉,弥足珍贵。
张明明表示,身心健康,多读书,是她对学生的期许。“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思想并行不悖,相互调剂。”这是启蒙的意义。
大学光阴怎样度过才不浪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濂,在学院2012级开学典礼上发言时,以犀利、诙谐的语言和诚恳的个人经验作出回 答。他觉得大学时代不必着急拥抱职场,而应尽可能“体验人类精神更高阶的形态”。School,在古希腊语中,本意是“度过闲暇的地方”,古希腊人用以言 谈,尤其指学术性的讨论、辩论和演讲,象征了思想自由。
周濂在中国人民大学是“明星教师”,人气极高。他是大家心中的“精神陪伴者”,常和热爱思想的学生们一道进行聚餐、沙龙、读书会、草地聊 天……周濂提出建议:“对于大一的新生,我想说的是,尽情享受大学的时光,尽可能地去过一种丰沛高远的生活,你们要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 脑进行直接的对话,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精读5~10本原著,当然除了读书思考,你们还应该经常去听音乐会,看话剧,去郊外享受自然生活,当然也可以去谈一 场甚至几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
在这里,你试图要赢得的不是金钱不是战役也不是疆土,而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周濂在致辞中如是总结。
专业追求: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在高校各院系的开学典礼上,如何正视、掌控自己的专业学习,是教师发言的核心主题。相较于就业指向性强的理工科专业,文科教师显然“忧心忡忡”,要为新生打一个名为“实用与否”的预防针。
周濂向学生“自嘲”,因学哲学专业而遭遇交流尴尬,他可是“身经百战百炼成精”了。但有些际遇又那么动人,比如偶遇的洗头小妹竟然问他: “哲学是不是研究因果性的?”“我当时的反应就和在座的同学一样。惊为天人!从此我一直去那家理发店去理发……人皆有理性,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哲学家。”
阎步克教授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开学典礼上谈到,历史这门学问很边缘,高考录取历史专业的同学,大多没把历史当做第一志愿。为什么学历史?阎步克说:“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学典礼,陈力丹教授表示:“不要只做低头族,少追星,拒绝八卦,利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看点有文化含量的东 西。”纵然新闻学子未来以追随热点信息为业,陈力丹仍期待他们能有所沉淀,感受学术魅力,比如看看美国学者约翰·道尔分析日本民族性的专著《拥抱战败》; 看网络节目、电影也要“有些品位”,如“不畏艰险观察世界”的《侣行》、涵盖文化史常识的《黄金时代》等。
多位大学教师的开学致辞都提到纠结专业是否实用已失去意义,完善人格与智慧储备的大学才是值得度过的。我不由想起马克斯·韦伯为青年学生作 的著名演讲《以学术为业》。有些选择注定孤独,必须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自己头上去,只有极少数人做到“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忠于内心而活。或 许最终所得未必被世人艳羡,无关世俗的“成功”,但那是让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成就独特的自我。(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