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63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子有方] 我们是如何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自利、冷漠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22: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我们曾专门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讨过孩子的“自私”问题。这里再简单说两点:
一、3岁之前,孩子不懂分享,那是正常的,叫“自我”,不叫自私,这是由孩子们的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的。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外部世界,而且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占有”,在确定自己的边界和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所以,父母应该少贴标签,多尊重孩子意愿。

二、孩子3岁之后还不懂分享,一般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出现问题导致的。常见有两类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自私:

1.孩子成长早期,父母没有给够孩子爱和关注。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通过后续沟通我们发现,这个孩子3岁之前主要由老人抚养,其后父母才开始逐渐卷入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立规矩。由于父母早期的缺席,亲子间的和谐关系没能建立起来,加上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多采取命令、指责、批评的方式,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发自内心的真情与关爱,亲子沟通自然难以顺畅。
  
追根究底,孩子抵触的不是规矩,孩子是在用冷漠和抵触行为,表达对缺少关注与爱的愤怒。所以,先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再立规矩才可能有效。孩子也才能更自然、更有爱地与人相处,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和父母对抗上。

2.在孩子进入社会化的年龄,父母缺少必要的示范、提醒。
孩子3岁开始,社会化就提上日程了。可是,往往这个年纪,大人们仍然一口一个宝贝地叫着孩子,好吃的都是孩子第一个吃,或让孩子独吃。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优先。一切仍然以孩子为中心运转。孩子只看见这一种人际模式,那就是你们都对我好,自然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们本来就应该对我好。
  
这些孩子没有机会享受到“关爱他人、与人分享”的乐趣,自然“体贴、有爱心”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说,父母的引导很重要。父母做好榜样,比如平日里有好吃的,第一个先给家里的老人尝,孩子看到了,也就学会了。而当孩子缺乏分享意识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旁边及时提醒,当孩子有分享的行为后,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恰当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这样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就能逐渐得到改善。



具体来说,要避免养出自私自利、冷漠的孩子,下面的教养误区请避免:

总说孩子“自私”
3岁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中心性”。 受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所限,孩子还没有能力区分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无法理解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他们常常把他人理解为自己的一部分,表现出一切与“自我”为主导与核心。
  
所以,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要盲目地把孩子归类为自私的人,比如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自私呀”,或者经常逢人就说“这孩子,真小气”之类的话语,都该避免或杜绝。
  
须知,孩子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多数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父母经常这样说自己,在孩子自己的心中就会有这样一个认识,或者说是自我评判——“我是个自私的孩子”。如果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就有可能将“自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之一,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你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
所谓物权观,即帮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权,很容易导致孩子抵触分享、表现得自私。比如,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做过类似的事:随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给别人吃;把孩子的东西随意送人;强迫孩子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
  
这样孩子会发现:原来分享是件这么讨厌的事情,一分享,我的东西就没了!对“分享”的体验这么差,孩子不喜欢分享,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权,包括允许孩子的一些霸道、独占、排他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小气、自私的标签,不盲目地强迫孩子分享。尤其不要觉得孩子当众不分享,自己就丢面子。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呀!
  
其次,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分享。比如,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只是给妹妹玩一下,它还是你的!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或者,带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触,通过游戏或者日常接触,温和引导孩子分享。当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小朋友也会很开心的。
  
让孩子看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等到孩子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体验到分享不仅能带给自己快乐,而且该是自己的东西也并不会失去,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孩子缺少同伴交往的机会
大部分家庭都处于独生子女的社会大背景下,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极度缺同伴交往。缺少小伙伴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自私自利、冷漠”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种。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到了3岁需要上幼儿园的原因。可惜,不少父母很宅,或者主要由老人带孩子,还有些父母因为自己抵触幼儿园而刻意不送孩子入园,等等,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阻断孩子融入集体、学习分享和爱的机会。
  
父母必须要知道,孩子只有在和同龄人在一起游戏的时候,彼此才是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既互相吸引又能相互模仿。彼此竞争和对抗的交往,才能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教会孩子注意他人情感的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孩子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
  
在交往中,孩子们一起解决困难,互相帮助,表现出自己的智慧、能力,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人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有了这些你来我往的互动,以及在互动中的思考与体会,孩子才能逐渐明白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收获的喜悦等多种更为丰富复杂的情绪情感,才能真正脱离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父母本身就很自私
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育儿方法好学,但是父母自我的成长却更加重要且艰难。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包括父母家人)着想。
  
总之,面对自私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迁就、满足、溺爱孩子,那么孩子最终会变成一个真正自私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批评、甚至厌恶孩子、内心里远离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个缺爱的人。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孩子心中的“自私自利”,读懂孩子心里的那份“冷漠”是如何来的,去接纳他们,去爱和影响他们,那么孩子们就一定会得到健康的发展。(转载)
沙发
发表于 2015-5-14 10:5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不知不觉就培养了一个自私自利、冷漠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