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933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5-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又到一年寒假时,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假期已经变成了“第三学期”。而对于家长而言,寒假的到来,意味着又一轮补习班“烧钱”的开始。
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有家长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英文1. 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各类补课就要5万元,每一门课外培训的背后都是一张不菲的账单。
其实,为了能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很多家长就已经把孩子的教育投资列入家庭账单。从还在婴孩时期就开始的早教启蒙课程,到入校学习时各种学业开支、兴趣培养,再到初高中应试考试的培训辅导……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的教育投入真的是一个无底洞。并且,跟过去应试教育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紧迫感不同,如今的孩子,虽然升学压力有所下降,但全面发展的压力袭来,这对于孩子的培养而言,无疑是更高的要求、更重的负担。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念白皮书》称:在中产阶级家庭中,59.5%家庭的子女正在接受课外培训班学习,91.1%的中产家长并不满足于孩子的基本教育花销,愿意在子女教育上额外经济投入。
烧钱式教育是怎么形成的?
有媒体指出,从经济学上来说, 所有人都是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所以这种竞争就极易形成烧钱式的竞争性博弈 。家长烧钱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再看看别的家长发现烧得更厉害,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加码,这样一系列动态博弈下来,就导致了孩子的教育陷入了一种军备竞赛,教育负担越来越重,家长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
大道理我们都能明白,但是当我们看到朋友圈中晒育娃的账单时,还是会引发不必要的焦虑。正如以这类博弈论阐释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相,只有所有人都减负,大家才能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有人增负,就会让减负的人陷入被动,几番权衡利弊,绝大多数家长只能选择增负,从而陷入教育的“囚徒困境”。
真正破解这个困境,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尽快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 需要更多的学校坚守科学的育人理念,更需要家长们能够坚持健康的家庭教育观,找到真正适合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