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602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2-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月落海角 于 2018-11-15 14:33 编辑
文 | 水色模样
前几天到幼儿园接孩子,在门口看到了这一幕:
一个小女孩从柜子里拿外套的时候,从里面掉下来一个精致的小玩偶。孩子妈妈捡了起来,问孩子:“这是哪来的?”小女孩慌忙摇头说不知道。
妈妈瞬间变了脸,大声呵斥孩子说:
“从你柜子里掉出来的你不知道?说,是不是你拿了别人的?我怎么说来着,不能拿别人东西,你怎么就学坏不学好呢?”
小女孩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大声哭起来:“我没有!”
妈妈正挥起手准备打孩子,一位老师走了过来,看了看妈妈手里的玩偶,又拿过去仔细端详了一下,说:
“倩倩妈妈,你错怪倩倩了。这个玩偶是另外一个小朋友的,今天她上课拿出来玩,我就让她自己拿去书包柜收起来,肯定是那个孩子不小心放错了。”
那位妈妈尴尬地笑了一下:“是这样啊?我还以为她毛病又犯了,小时候拿过朋友家东西,那次可丢脸了。没有就好。”
说完,走过去拉孩子:“没事了,回家吧。”
孩子挣开了妈妈的手,默默跟在后面走,眼眶里满是委屈的泪水,让人心疼。
事实上,很多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过被冤枉的经历,也有很多父母像那位妈妈一样,认为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冤枉了孩子,哄哄就过去了,自己不计较,也认为孩子不会放在心上。
可是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绝不会把冤枉孩子当成一件小事,以为“哄哄就过去了”。
在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里,被冤枉,意味着被全盘否定。那种痛,有可能一生都难以磨灭。
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她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曾经激励了很多人。
海伦12岁那年写了一篇题为《霜王》的短篇小说,那是她学会说话以后写出来的第一个故事。
于是她把它寄给了最敬爱的老师——安那诺斯先生作为礼物。安那诺斯先生非常喜欢这篇小说,把它刊登在了校刊上。
但是很快,有人发现这篇小说和一位知名作家的作品非常相似,因此认定她是抄袭。
最初,安那诺斯先生选择相信她。可是随着责备的声音和谣言越来越多,海伦被老师们进行了“审判”,由于她无法为自己作出有力的辩解,连安那诺斯先生也选择了沉默,所有人都认为她欺骗了他们。
海伦跌入了绝望的深渊。
虽然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海伦也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可是对于坚韧不拔的海伦来说,这仍是她人生中的一场灾难。
40年后,她把这件往事写进了《假如我有三天光明》这本书中,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件是小事。孩子是一张纯净洁白的纸,任何污点都有可能毁坏他人生的蓝图。
别人留下的污点,父母可以代为抹去,可是作为孩子的守护者,父母更不能亲手给孩子留下污点。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认为父母做过最伤害你的事情是什么?
最高赞的回答是:“被父母冤枉”。
很多人都说,那是一种很绝望的感觉,像掉进了地狱里,无力反抗。更脆弱一点的孩子,甚至想要自杀。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他受到侵害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臂膀,扶持他、给他力量,对他说:“孩子别怕,我相信你。”
如果连这一道防线都没有了,他的天就塌了。
父母是孩子的天,任何情况下,请和你的孩子站在一起,对了给他一句肯定,错了和他一起面对。千万不要让孩子在绝望中,活成一座孤岛。
心理学认为,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
得不到父母信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犹如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小船,突然失去了指引和照明的灯塔,孤独地找不到方向。
相反,在父母的爱和信任中长大的孩子,更能自信勇敢地敞开怀抱去探索世界,拥有抵挡压力和挫折的底气。
演员马伊琍曾在一期《朗读者》中分享过她和父亲的故事: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老师办公室领取学生手册,打开却看到女儿的“思想品德”一门课上赫然写着“差”。
父亲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马伊琍“和多个男生有早恋”,父亲很平静地让老师把男生的名字写下来,老师写了一个,父亲又问:“不是多个吗?”
老师当时就生气了,父亲继续说:“老师我不跟你说了,我女儿我最了解她,我还是找校长说吧。”
马伊琍当时就哭了,不仅是委屈,更是为父亲对自己的信任而感动地哭。从那以后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让父母更加信任自己。
长大后的马伊琍,自强自信,爱己爱人,活得洒脱大气。
在孩子的世界里,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我爱,因为我被爱;我相信,因为我被信任。因为有了父母的坚强后盾,面对挑衅也底气十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