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作者:林小暖bella
和孩子在小区里玩的时候,遇见一位邻居爸爸带着他家刚会走路的小宝宝也在小区溜达。
刚会走路的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觉得全世界都等着他们征服,哪儿危险偏要往哪儿跑。
那位小勇士就眼睛一亮,发现前面有个喷泉池,扭着肉呼呼的小屁股就往前跑。
这时,孩子爸三步两步跟过去一把抓住孩子抱起来,嘴里说着:
“不要不要,那里有水危险。”
被半路拦截的小朋友在爸爸怀里又扭又踢,哭声直冲云霄。
孩子爸说起来也是个身材魁梧的北方壮汉,却拿眼前这个自己亲自参与创造的人类幼崽毫无办法,嘴里只能喃喃地说着“不能去不能去”,孩子毫不理会老爸的黄牌警告,哭得肝肠寸断。
说时迟,那时快,此刻正在不远处侃大山的孩子妈听见哭声赶过来救场。
爸爸一边把烫手的洋山芋塞进孩子妈手里,一边“告状”:
“你儿子非要去那个池子里玩。”
只见孩子妈处变不惊地接过小朋友,轻飘飘地说:“噢,宝贝想去那个水池里玩啊!走,我们去看看。”
娃一听,立刻止哭,只剩下小胸脯还一起一伏地抽搭。
妈妈抱着娃走到水池附近,用浮夸的舞台腔说:“哇,这个里面有水啊。宝宝如果过来了,噗通一声掉下去,诶呦!一下就淹到我们了。”
说“噗通”的时候,妈妈迅速往下一蹲,模仿出“掉”的样子。而刚才还在哭的小娃,因为这一蹲的落差,“咯咯咯”地笑起来。
妈妈的戏还没演完,她又抱着宝宝嗖地往后退了一步,用假装害怕的语气说:“这个水池子好危险好危险,妈妈可不敢在这玩,我们快走快走。”
然后一路小跑着带着娃就颠回家去了。
小朋友早就忘了要去水池子玩的事,在妈妈怀里露出稀稀拉拉几颗小牙,笑得一脸天真。
当这位妈妈抱着宝宝经过我身边时,我们交换了一个彼此懂得的会心一笑。
确认过眼神,当妈的都是散落民间的人民艺术家,是演技超越“流量小花”的实力派,是哪里都是舞台、说演就演的“蛇精病”。
1
立规矩要趁早 可娃就是不听怎么办
看着眼前活色生香的生活情景剧,我的回忆也被拉回了孩子一两岁的时候。
那时候,小人儿懵懵懂懂,话还说不利索,主意却特别正。
那无尽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常常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能当场哭出一出琼瑶剧。
宝宝从一岁多开始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了,会用哭闹耍赖来达到目的。
这段小叛逆的时期实际上是令人闻风丧胆的terrible 2的“前传”,同时,其实也是“立规矩”的黄金时期。
一岁多立啥规矩啊?作为宠娃狂魔先锋队的爷爷奶奶们先跳出来反对:“这么小的娃还啥都不懂,大了就好了。”
她奶奶最初也是这么个思路。
直到一次去朋友家串门,看见几个熊孩子正在屋里大闹天宫,三四岁的年龄其实啥都懂但是根本不听,使出打屁股的大杀器能镇住一小会儿,但没多久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回来她就一直在感慨:“孩子立规矩确实要趁早,越大越难管。”
可是立规矩常常意味着要违背小主的圣意,最难以招架的是伴随而来的夺命连环哭。
这个年龄的娃,讲道理很难讲得通,跟在屁股后面说“不许”“不要”人家根本不听,那咋整啊?
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我整理出了一套“武林秘籍”,专治一不顺心就哭闹打滚的小魔头。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打组合拳,亲测能有效缓解化解大部分哭闹场景。
2
“讲道理” 不如“演道理”
其实,在养娃过程中,我的理念一直是在“安全”和“不干扰”他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给孩子自由。
可是,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会做一些超出我接受范围的危险行动。
比如一岁多的时候,她特别喜欢爬到很高的地方站着,又常常因为重心不稳掉下来摔着。
这个时期的孩子探索欲很强,但又不能把自己的行为和危险后果联系起来,当我们想教给孩子安全规则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人家根本就不买账。
后来我发现,一岁多的孩子虽然已经听得懂不少话了,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控制情绪能力还很差,安静地讲道理他们很难真的理解。
这时候,用“演道理”的方法往往比“讲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像文章开头那个妈妈,就是“演道理”的教科书版本。
这个方法我在孩子一两岁,理解能力有限的时候也经常会用,比如在告诉她为什么不能爬高高的时候: 用尽量夸张的语气说“宝宝爬这么高很危险”; 带上“噗通”“哎呦”“砰”这种孩子爱听音效词; 可以配合假装摔倒的动作和很疼的表情; 最后装出害怕的样子总结“妈妈可不敢爬这么高”…… 这时候,孩子多半会聚精会神地看着老母亲辣眼睛的表演而忘了哭闹。
更重要的是,配合着动作表情,也比平铺直叙的描述更容易让孩子理解“爬高”、“摔倒”和“疼”之间的关系。
3
当“自然结果”出现时 及时复盘
小孩子难免磕磕碰碰弄疼了大哭,这时候除了安抚情绪,更重要可以趁热打铁复盘刚才发生的事情。
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还可以帮助他弄懂因果关系。
孩子有次玩得太疯,不小心从沙发上摔下来。
一般小磕小碰我会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但是这样真摔疼了,我会赶紧把她抱起来哄哄。
先共情:“好疼是不是,妈妈看看摔哪了?吹一吹,好点没?”
等她情绪平稳一点了,再抱着她指着沙发“复盘”刚才的过程:“刚才怎么了?宝宝是不是从这里掉下来了?”
这时候我会请一个毛绒玩具小白兔当“替身演员”,让它站在沙发上,模拟孩子摔跤的过程:
“你看,小白兔玩得很高兴,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可是沙发软软得,会站不稳不小心摔倒。
然后,咚,小白兔从沙发上掉下来了,碰到头了。哎呦,好疼。我们安慰她一下好不好?” 在孩子产生摔疼的后果时,用这个小小的人偶戏来复盘摔跤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平复刚才摔倒产生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慢慢把外在约束逐渐内化成安全意识,让他们懂得以后尽量规避危险。
4
用“故事” 来抵达孩子内心
《故事思维》的作者安妮特·西蒙斯说:
“说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讲好一个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事实以温情,可以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所在。”
的确,“说故事”是比直接讲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对大人来说是这样,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孩子几个月时我们开始亲子共读,等她大一点时候用绘本中的故事讲道理,她也特别受用。
比如有时候从外面回来,她还没洗手就着急着想吃东西,要是被拦着不让吃就会立刻急得大哭。
这时候我会问她:“巧虎吃蛋糕的时候是不是洗手啦?小手洗干净就不会有细菌到肚子里了。”
有时候吃太多零食,我会说:“孩子吃得太多啦,毛毛虫吃了好多好多东西以后,肚子是不是很痛?”
当我们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其中的故事像一个小小的芯片,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大脑,当我们需要时可以激活那个芯片,让故事的影响在孩子头脑中发挥作用,帮助他平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