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快乐小蘑菇 于 2017-10-17 13:53 编辑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属于自己,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不要随便被人摆布,也不要随便摆布人。
不要让攀比心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毒药,而你千万不要自己下毒!
文/谢可慧
01
前些日子,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
因为晚去了一步,看到婆婆正在以责怪的语气低声质问女儿为什么不是班上小红花最多的?为什么小红花多的人那么多,你呢你呢你呢?
婆婆一边说还一边数起来。我看过,女儿虽然不是小红花最多的,但绝对不是最少的。应该是中等水平。
女儿站在一边看着自己的奶奶发脾气,瑟瑟的。
我拉着我婆婆说:诗诗没有犯任何错误。她认真学习,也认真做作业就可以了。小红花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水平。
婆婆问我,老师不是表扬诗诗吃饭表现不错,睡觉也不错,而且非常勤快,又能干,为什么我们小红花不是最多的?
“你不能宠着她啊,你不能由着她啊,你那么辛辛苦苦给她上最贵的学校,上兴趣班,是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让她能够最好。你看,那个谁,小红花那么多,你看,那个谁,年纪比她小几个月,小红花也比她多一个。”
对于我的宽容,婆婆有点责备。
我告诉她,往深处说,就是女儿做得好的地方,可能并没有列入考核体系。但是从通俗讲,在一定的考核体系面前,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差距也是正常的啊。
不得不说,我最介意的,是婆婆对于女儿在人前的责备,一没原则性错误,二不找原因,为了结果而结果,为了攀比而攀比,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女儿没做错什么,我希望能够在人前保留她的自尊。对于小红花,我们可以去问问老师的评价体系,看看有没有努力的可能性。”我说。
婆婆没有再说话,她自然是不高兴的。但为了还能继续维持表面的平和,只能彼此克制。
那一刻,我还是能想起女儿看到我时候无助的表情,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奶奶不高兴了,妈妈我该怎么办。
而我也一如既往地在教育问题上,坚定表达自己的观点。
02
心理学上有一种负性攀比。
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负性攀比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中国父母的攀比心理,大概是古已有之。
那种在集市中,很多男人女人围在一起炫耀,感觉自说自话,又在寻找别人的肯定。
小时候,比孩子的成绩,长大,比老公、比孩子的工作,再大些,比孩子的孩子,代代循环。
一旦输了,心里过不去,就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强加给所比较的物体——孩子、老公。他们忘了,他们输掉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我们炫耀的工具,而是让他们自己拥有工具,去往更远的地方。
03
很多年前,我还在上大学,去一个写作班上课。
我问过将近50个孩子,一半以上的孩子,最讨厌父母的行为是,把自己跟别的孩子比。最讨厌父母的一句话是:你看谁谁谁现在又在怎样啦,你呢?
别人家的孩子,呵呵。
当然,更烦的是,把自己拉到大庭广众之下,比输了,当众责备。
他们说,有时怀疑自己不够好,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的孩子。当然,考砸了,整个人是崩溃的,特别是群里,父母与父母认识,大家一比成绩,批评还算了,甚至会暴跳如雷:
你怎么会考不过他? 你是怎么回事,怎么那么笨! 你在干嘛,下次一定要追上他。
绘声绘色。
父母的纠结点,不是你为什么考得不好,而是你为什么不如别人。
当时问的时候,是一节写作课上,大家聊得很轻松,但是还是能够很明显感到,他们身上的压力,在笑声中,才勉强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