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文:娇娇妈
常有家长留言问这样的问题:
“好吃的东西,孩子总想一个人独占怎么办?”
“我们家孩子从来不与别人分享玩具,别的小朋友一要玩他的玩具孩子就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强迫他把玩具拿出来吗?”
“孩子才这么小就这么自私,长大以后那还了得?”
上面的问题你家孩子存在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下孩子自私这件事。
01 相信所有家长都希望 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体贴暖心、慷慨大方。
只是日常中,我们常看到的孩子是这样的:
买了好吃的东西,孩子自顾自地拿着吃,从未想过身边的父母;
哪怕自己不喜欢的玩具也从不允许他人碰;
吃东西时要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手中,不喜欢吃的,扔掉也不分享……
很多父母感叹:我们对孩子如此无私,为什么孩子却越变越自私呢?
前段时间,在同一天收到两条留言:
一位妈妈留言: 昨天发生了一件小事, 只是这件小事却让我如此不安和难过。 我的女儿六岁,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 爷爷奶奶很宠爱孩子,也带得用心, 我和孩子爸都挺放心的。
昨天早上爷爷一大早买了面包回来,各种口味, 一大袋的,一家人吃足够了, 只是女儿在爷爷回来时立马把面包都放在一个角落, 表示这些都是她自己的,别人不可以吃,
包括爷爷都不能吃,让我们都吃白馒头。 其实,我们也不是说一定要吃这个面包, 孩子爱吃,我们也高兴,只是她这样的表现, 我真的很难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
另一位妈妈留言: 我是一个即将生二胎的妈妈, 我的第二个孩子还有一个月就出生了, 只是我最近很苦恼, 我的大女儿12岁,从知道自己要做姐姐开始, 就对我们和肚子里的妹妹(或弟弟)很仇视, 也无心上学了,甚至还离家出走过。
我们与她沟通过多次,一直不断告诉她, 我们依然爱她,只是她始终觉得我们不爱她了, 总是闷闷不乐并且乱发脾气。 我觉得这个女儿像是要被毁掉的感觉,该怎么办啊?
以上两条留言有无共通? 从字面讲述来看好像没有,但从孩子的行为看,是有共通的。
两位妈妈所讲的孩子,似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会为别人着想,说得直接点,两孩子都有自私的倾向。
02 经过交流,发现两小孩的成长过程更是惊人的相似,都是手心的宝,全家人几乎都围着孩子转,且都喜欢给孩子开小灶。
第一位妈妈说,因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人,孩子的出生,给他们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安慰,在他们眼里,孩子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如天使般美好和珍贵。有了孙女后,他们不再觉得生活了无乐趣,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两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逗得孩子欢心。套用张爱玲的名言,大概可以这样形容两老人与孩子的关系:自从有了孙女,他们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他们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两老人本是非常节俭之人,但为了孩子,一百块一小盒的樱桃都眼睛不眨地给孩子买,即使大把年纪从没吃过樱桃,也舍不得拿颗来尝下,就看着孩子吃得欢,两老人也会满心欢喜;平时餐桌的饭菜也是颇有心思的单独制作,只做一人量,只够孩子吃,孩子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
第二位妈妈说,因老公的收入较不错,所以她就当了全职妈妈,之前二胎政策未放开,他们都以为这辈子只能有女儿一个孩子,就更要小心翼翼呵护和教育了。对孩子真是“有求必应”,甚至是“无求先应”。
特别是妈妈不用工作,每天就想着法子给孩子研究吃的喝的,即使孩子已上小学,但依然是每天特意为孩子做一两道菜,而这一两道菜是专给孩子吃的,她和孩子爸是不会碰的,哪怕这个菜他们俩也爱吃,但就是舍不得吃,怕吃了,孩子就不够吃。有时爸爸夹了点,妈妈都能轻声责怪:“这么大的人了,还吃孩子的东西。”
“吃“是养育孩子过程中内容比重最高的,从孩子刚出生时让人战战兢兢的哺乳期,孩子两三岁时几条街追赶式的可笑喂养期,孩子六七岁时让人忧心忡忡的挑食期,孩子十岁后担心他营养不足的发育期……
“吃”不仅是家长表达爱的最直接方式,更是孩子心中衡量爱与关注的试金石。
所以,如何给孩子吃东西,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能影响孩子一生;一个孩子能否学会爱和感恩,往往是通过“吃”。
03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泼、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他们无法分辨这世界的简单或复杂,更无法分辨自己行为的对或错。当家长唯他中心,只关心孩子爱吃什么及要吃什么,只知道给予,完全失去“自我”,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这个家庭里唯他独尊,什么好东西当然是先给他,只有我不要的,或厌倦了的,才能给你们,“分享”“礼让”是什么玩意?
所以留言1案例的面包事件会发生,不奇怪,如家长不重视,不纠正,以后更狗血更让人绝望的事情层出不穷。因为在孩子眼里,你们全是为我服务的,面包我全吃,不是应该的吗?你们不是就应该吃点白馒头吗?难道,你们也会爱吃面包,你们是大人呢……
而留言2案例就更容易理解了,父母十多年的专宠行为,导致孩子的意识里没有 “分享”和“体谅”的概念。在孩子眼里,父母只能爱她一个孩子,无法接受另一个孩子降临并平分只属于她的“爱”;曾经,连爸爸都不敢拿去吃的“东西”,马上要给“弟弟妹妹”吃了,孩子想不明白,也理解不了。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所有明目张胆的区别对待和四五岁后还要坚持开小灶的宠溺,都对孩子有着深重的伤害。
因为这些行为间接助长了孩子的匮乏感和自私欲,让孩子失去了分享能力和谦让意识,如留言1留言2就是活生生的失败养育呈现。
我们总结下,如案例中这般专宠式养育孩子, 会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1.以怨报德型人才。 2.目无尊长型人才。 3.自私自利型人才。 4.吝啬小器型人才。
我们想象下,以上四类“人才”长大成人后, 只懂索取,只懂坐享其成, 不懂分享,不懂付出,不懂慷慨, 他的人生能否收获到“温暖”? 能否收获到阳光和鲜花呢? |